![]() ![]() 泉口镇窑洞庄村回族宴席曲演出队为村民表演宴席曲。 北京文网滕祖敏摄 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2008年,青海回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之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作"宴席曲",它是热闹而又隆重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给吉祥欢乐的婚嫁场面增添了不少的喜庆和欢乐。宴席曲的主要演唱场合是婚宴,宴席曲本质上是一种宴乐,它的名称渊源恐怕由宋元时期,宫廷宴饮间的歌舞"宴乐",演变而来。据专家考证,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它的发展史基本上与回族的发展历史是相一致的。它的传承历史至少有500多年以上的历史,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又名"家曲儿"、"菜曲儿",是相对于将"花儿"称为"野曲"而言的。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时时散发着极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气息。 回族有“结婚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尽管伊斯兰教禁忌“弹唱歌舞”、“音乐戏剧”,但回族仍有在喜庆场合贺喜唱曲的风俗。特别是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宴席曲”这种古老的说唱表演艺术已有200多年历史。 回回是一个以丝绸之路为摇篮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模仿着哈菲玆们发音,用气方式高声诵读者《古兰经》、《赞圣词》,哼唱着诞生于中亚、西亚、波斯和大漠戈壁中的古歌,沿着丝绸之路漫漫东行,在蒙古族古调的影响和大西北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宴席曲,并传播到撒拉、东乡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专家们在考证宴席曲中发现,宴席中明显事有伊斯兰吟诵音乐和经堂歌的成份,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 目前,经过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的艰辛努力共收集到流传在当地的宴席曲共80余种。按照民间音乐的一般分类法,《婚典喜乐·宴席曲》一书中将之分为了6个类型。 一、表礼,婚礼的祝赞词。 二、散曲,其中包括恭喜曲、婚礼赞歌、劝化人心曲、劳动曲、爱情曲、苦曲等等格式各异,长短自由的曲令。 三、大传,亦即叙事曲。它的内容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表现出征、战争的题材,如《大老爷》、《挑大兵》、《高大人人领兵》、《杨大人领兵》、《草天参军》等;另一类是表现妇女婚姻生活的题材如《方四娘》、《三娘教子》;第三类是表现历史题材的如季节歌。这是按照一年四季,或者十二个月进行叙事或抒情的曲令。内容多样,曲调也有各有特色。 四、五更调,以长夜五更天为载体,按顺序演唱,其题材以情歌为主,也有一些苦歌和叙事曲。 五、小令,包括《尕老汉》、《飞凤凰》等一些酒曲和短小的杂曲。 六、打莲花,也叫打调。这是以说唱形式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幽默风趣,内容夸张大胆,常常引人捧腹。打莲花,起首有一段,近似于当今流行的说唱,接下来以独白的形式讲一个诙谐的段子,中间加一段莲花调。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懒大嫂》、《长婆娘》、《海子车骂女婿》,又有表演者即兴创作的脱口秀,表现了回族人性格中风趣幽默的一个侧面。 ![]() 15岁的中学生罗军在表演宴席曲,他是演出队目前最年轻的队员。北京文网滕祖敏摄 宴席曲中还有化妆(化装)小品节目,如《拉鹅》、《拉骆驼》、《怕老婆顶灯》、《小放牛》、《碗儿匠》等,说、唱、演相结合,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表演形式。 宴席曲的表演形式,有独唱、二人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宴席曲演唱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倒唱。一首曲从头(到)尾演唱完后,改换一种曲调后倒唱回来《倒唱四季》、《孟姜女》、《十里长亭送亲人》等,倒唱时的调子一般热烈欢乐。 宴席曲多以方阵队形对舞,舞蹈主要有"鹰舞"、"鹦哥舞"、"筛子舞"等。除了大传,一般的散曲、季节歌、五更调都可以,边唱边舞。也可以采取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其动作特点常与回族的劳动、生活、习俗相关联,由于回族歌曲常用凤凰、蝴蝶、牡丹、鸽子等雍容华贵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与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起兴,所以舞时手臂动作多变的特点恰似蝴蝶飞舞、风凰展翅,动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韧地屈伸,似放牧人赶着关群在云中走,动作起伏稳重,柔中有韧、潇洒自如、头部碎摇和敏捷地摆动、眼神配合巧妙,这些都抒发了宴席中的喜庆欢快之情。 宴席曲的演出程序,主要分以下步骤,曲把式们来到东家大门口,唱《恭喜曲》,进到家中拉开场子后,先由曲把式头儿《表礼》致赞词,然后开始正式的演唱。演唱的起首曲为《抬起吗头儿瞧》,接下来根据主人所点的曲目,进行一一表演。如果这一家出现两组演唱家,可就热闹了,必不可少的要进行对阵打擂,你一歌我一曲,不把对方唱的哑口无言绝不罢休。宴席曲的演唱,有唱一晚夕的,也有连着三晚夕的,这就看唱家们的肚子里的货有多少和演唱上的功夫有多大了,宴席曲演唱到最后以一曲《谢东家》作结束。 宴席曲的曲调大都婉转又而柔和,歌词优美而又动听,节奏欢乐而又轻快,气氛喜庆而又热闹。演唱者边歌边舞,有时唱到动情处不期然间众人会齐声而合,使每个参加婚礼的人都如痴如醉,其乐融融。为新婚典礼锦上添花,喜中加乐。除了欢快、风趣、喜庆的一面,宴席曲的灵魂在于它所携带的浓浓的忧郁。演唱者常说:"家里嫑唱《莫奈何》,出门了嫑唱《祁太福》。"因为这些都是苦歌,唱起这些苦歌,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忧郁,从历史深处带来的一种忧郁。有人说忧郁是音乐的灵魂,宴席曲大漠旷野般的寂寥、宏阔,象层峦河流一样悱恻、委婉,千回百折。它们没有其它军旅歌谣的豪迈、亢奋、激越、浓烈,但在深深的忧郁中有一种穿越、渗透的力量。它们道出了生活的沉重甚至是荒芜,唱出了男人不轻弹的泪水,女人诉不尽的思念。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千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这样的歌声,有时是开放的,如大风、如雄鹰、如马嘶,如季节河里奔腾而下的洪水,那是男人刚毅、勇敢的冲突,那是火热的深沉和寂寥的情感的交织奔涌。歌声又是压抑的、千曲百回,千难万险,似乎无数痛苦的经验为歌声的泛滥立下屏障。你听听:"高高的山上一只羊,口儿里吃草心儿里慌,前怕刀子后怕狼,两只眼睛里泪汪汪。" 一首宴席曲,双泪落君前。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由不住唏嘘哽咽。(新华网 门源县志办主任马成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