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查看内容

运城:把盐文化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破题来做

2014-7-16 19: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24| 评论: 0

——首届河东盐文化历史与开发研讨会发言辑要

    编者按:6月1日至2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运城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商文化研究中心与河东盐文化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河东盐文化历史与开发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基地办、中国先秦史学会、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的70余位专家、学者,针对河东盐池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以及不同时期解盐的生产技术、运销方式等进行了研讨。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波在研讨会上总结时表示,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把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作为运城文化旅游产业破题来做,做一篇大文章。本报特将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研讨会分两组进行,按照发言顺序刊登)

    【台湾暨南大学教授 徐泓】河东盐的行盐地,明初有陕西西安府、汉中府、延安府、凤翔府,河南怀庆府、河南府,山西平阳府、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到正德年间,盐额及行盐销区极盛,在全国各大塩场中仅次于两淮,居第二。行盐地亦较明初增加了南阳、汝宁、开封、归德四府。嘉靖以后,产额锐减,行盐销区亦与邻区争端四起,遂处于劣势,相继失汝宁于两淮,失开封于长芦,失归德于山东,失延安、凤翔于灵州,只勉强保住南阳和汉中两府。明代河东盐之盛衰由此可见一斑。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 胡惠林】运城因盐筑城,运城的“宣传主页”可以是盐。运城能不能做一个以盐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全国腌制品博览会,借此平台彰显出池盐特色,并传播弘扬河东盐文化,提高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在开发盐文化的过程中,政府考虑更多的是盐文化开发与普通百姓生活间的关系,以盐文化的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带动整个运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导 陈支平】我在中科院图书馆里,发现了一部从来未曾被人引用的有关金门盐政即浯州场大使的盐政公牍汇钞。这些文件虽然只是清末金门一隅盐政的短期记录,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盐务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清代后期盐政在官方整理过的典籍中所未能反映的某些情况,从而对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清代盐政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其他地区包括河东地区的盐政研究,亦能有所帮助。

    【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王玉茹】我曾经来过一次运城,对运城印象非常好,运城的池盐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商业发展的兴起主要通过专卖商,专卖商中力量最大的就是盐商。中国最早涉及盐管理的事件应该是西汉的盐铁之争,其综合反映出社会道德的义利观,国家的盐铁管理体现的是传统社会政府通过经济干预管理社会的雏形。

    【山西省委宣传部原部务委员、文化旅游策划专家 卢渝】第一,对于河东盐文化资源,要有清楚的定位,盐文化涉及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盐池文化是文明的一个血脉,所以从文明角度认识盐文化说服力更强。第二,山西是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运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势,要把盐文化真正变成可以操作的事情,就要注重开发。一是注重品牌,将运城的盐文化作为运城文化品牌指引重新塑造;二是解决创意问题,要多出优秀创意。第三,要思考如何把文化价值转移到市场价值上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宫长为】运城也可以考虑以舜文化为龙头,因为《南风歌》中出现由舜而起的盐文化,因此虞舜文化可以包括关公文化、盐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以河东盐池为代表的盐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过程规律的。河东盐文化的来源折射出一个历史背景,从黄帝开始到尧舜禹再往下,均和盐文化息息相关,初步可以证明,五帝时代可以作为河东盐文化的初步时期,春秋战国则是河东盐文化的转型时期。作为一种文化,总会有地面遗存的表象和物化特征,应注重池盐本身区别于海盐、井盐的标志,以及池神庙等。

    【省地名办原主任、文化旅游策划专家 王宝库】在古人心目中,非海盐之盐称之曰“盬”,并且冠之以河东专名,由此可知河东盐的分量之重和价值之高。河东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庙宇——池神庙,一处千古绝唱的区位——中华老河东,一种内涵宏丰的文化——河东盐文化。仅此三个一,历史地命定了老河东、今运城的旅游业的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旋律。如此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务必通盘策划整体打包,而不可摊点零售,以逻辑梳理和品牌提升之后,以大手笔大气势推向旅游市场,以获得可持续、高效益、高品位的旅游商业回报,才无愧于这方厚土。

    【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资深研究员 张正明】如何把运城的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结合好,这是重点。尧舜文化、关公文化、盐文化以及万荣笑话等可以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系列,让人们在运城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同时,可以借鉴皇城相府等类似案例,既搞旅游开发,也加入文化深度。运城的旅游开发文化要开展,需要政府引导、用市场形式来开发,同时不要破坏文物,要按照文物规律原样进行保护。

    【扬州大学教授、中国商业史学会盐业史专委会主任 黄俶成】近几年,中国盐文化形成了三支大军,分别是四川的井盐文化,江苏、山东的海盐文化,河东的池盐文化。运城先民在夏代甚至更早以前就发现盐湖,也将蚩尤奉为盐神,这呼应了南方一些民族反对仅将炎黄二帝作为人文初祖、提出加上蚩尤并列为中华三祖的愿望。在山西,晋商研究颇有价值,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支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业建设。此次会议重点为河东盐文化的史迹考证、文明起源、史料整理,使河东盐文化的研究跃上新的台阶。三大主力军在学术上应该互相切磋,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分工不分家,加强联络扩大平台。

    【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员 冯如昌】解盐或称河东盐,其开发利用非常早,距今已达4000年。解盐的生产、运销等,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影响很大。我们要思考晋商与河东盐的关系究竟如何,为晋商与解盐组合的历史补上一些文物资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春秋时期,晋商用千里马运送解盐;唐代山西盐商捐资修建池神庙,原庙已毁但碑文还在;已发现的晋商运送解盐的石刻,在运城东郭乡刘范村,距今1500多年,是北齐的文物;隋唐以来晋商运盐古道号称千年盐道虞坂路,现在有遗迹;晋商向河东盐衙门上缴的税银是金代的,距今约900年。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黄壮钊】明代前中期,解盐的生产主要依靠盐丁直接入池捞采,而当时部分文献提及解盐生产仍有治畦浇晒。相反生活在解州或去过解州的人所描述的,均清楚表明当时解盐的生产是直接下池采捞。而明代后期之所以变成浇晒方式,正是由于隆庆年间的大水导致,大池被淹无法生产解盐,河东巡盐御史便请奏开发六小池,通过浇晒得到“小池盐”。但由于缺乏硝板浇晒的盐未能除去苦味,因而不受市场欢迎。最后,正是盐丁制度的崩溃导致清初“畦归商种”,所以在研究生产技术时也要考虑整个生产体制。

    【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李著鹏】明清时期盐商和坐商、运商的关系和现在的一样,都是利益关系。运商即营运商、经销商,分布在不同地区,并在所在区域里宣传,现今别人的货进入你的区域里则视为窜货,古代也是一样,若去别人所在区域卖货,则非常令人反感。尽管古代现代经商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商人的心理和商家活动还是一样。

    【运城学院学报副主编 咸增强】解读河东盐文化,有以下几个关键词。第一,表里山河,即河东盐池的地理环境。第二,国计民生。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第三,地宝天成。运城盐池和海盐的区别就在于天日曝晒,自然而成,靠的是太阳和风,也因此盐池周边很多地方起名都和宝有关。第四,垦畦浇晒是河东盐池的一个基本生产技术,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成熟发展。第五,治水保盐,要产盐先治水。第六,疏引裕课。政府加强管理就是为了把缴过税的引盐销售出去。第七,恤商利民,不同时期都要在官、商、民之间达到一种利益平衡。第八,富而教之,即这个地区有人、有钱、有文化。第九,星耀史册,运城名人非常多。第十,继往开来,在历史资料的挖掘研究中立足现实,把古代的东西灵活运用起来,为建设大美运城作贡献。

    【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副馆长 程龙刚】此次前来调研,发现运城有很多古盐道保护得非常完整,深感高兴。从古盐道的角度,我们四川在研究川盐时,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重点考察盐的生产,并从盐运角度考察盐对所到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影响。除了因产盐而兴的一些城市外,因盐运而兴的城市也与我们有着不解的联系,如语言、习俗、饮食等相同或相似。从而引申出课题“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并建立盐运博物馆。如今我们已经和盐道相关地域的文物局达成初步协议,联合起来,最终从文化线路出发,将盐运有关的重要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社科院旅游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永宠】近些年运城交通明显改善,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具备,预示运城发展文化旅游业迎来机遇和挑战。加上近期黄河金三角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准,运城作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建议运城针对盐文化研究,对东池、西池等古盐池遗迹整体调研,围绕盐文化的建筑遗址如池神庙、禁墙等深入调查挖掘,并保护传承盐文化民间传说。一定要把河东盐的生产、销售、看管、管理等整个系统完整原样地保护起来,摸清整个运城盐池周边整体的资源信息,总结再保护。应考虑建设适合大众参观的博物馆,展示包括盐引等整个和盐有关系的内容。围绕盐文化组织设计旅游线路产品,结合金三角地理优势,实现它的核心价值。把盐文化资源彻底摸清后,可考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盐湖中心研究员 孔凡晶】运城盐湖在学界非常有名,最主要一点是制盐的技术和其悠久的历史,所以在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盐文化上,定位需要明确,可以从制盐技术上做开发,同时展示制盐技术的发展历程、盐湖资源的开发等。同时,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上,除了博物馆,也可以尝试建立体验馆,满足大众对采盐过程的好奇心,为其提供一个体验的场所,囊括从古代到现代制盐的发展过程。注重对运城盐湖漂浮、黑泥浴等新产品的开发等新理念的构建。

    【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胡门祥】最近作了一个研究项目涉及盐务稽核所,对河东盐务稽核所的始末情况非常感兴趣。运城市目前保留下的关于河东盐务稽核所的资料是否完备,它在河东盐文化中的地位又如何。它到底对近代中国盐运发展史产生了什么影响。一方面它是以盈利为目的,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盐务管理的变革。因此,需要客观评估盐务稽核所对运城盐业和它的税收制度带来的相应改变。对于盐务稽核所遗存的开发问题,可以作为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进行挖掘,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政治意义,也可以和其他盐文化遗存联动开发,作为特殊旅游资源类型。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赵蓬】唐朝时,国家曾将解池出租给民间,由私人制盐,每年向国家缴纳固定盐课。宋朝又恢复了北周以前的禁令,宋太祖建隆二年,国家设立了提举制置解盐司,分区分片管理,将应征民户改制为固定的“畦户”。宋朝的制盐工艺与唐朝相比,在生产中提高了复晒指数,产出更好产品,解盐也大幅度增产,超过唐代几十倍,宋至道二年,达到四千三百万吨,大中祥符九年,达到四千五百一十万吨,庆历八年,达到八千二百五十万吨,产量翻了一番。宋代,还曾几次出现大量食盐积压的现象,景佑元年,仁宗不得不下令停止解盐生产三年,嘉祐七年,因同样的原因,数千名盐工减退一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解池盐业生产的发展。这种积压,实际是一种产销失衡的表现,是当时生产能力超过运输能力的反映。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李三谋】对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重点要集中在盐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上,研究其生产销售等都十分重要。建议从考古角度,对古代留存的遗迹如运盐古道等,进行图片记录。同时,还要加强盐文化的文化概念,包括成立文化馆等,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发掘它本质意义上的东西,完整保护历史传统现象,保留历史文化元素。

    【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教授 乔南】有学者可能会认为,产业集聚是一个现代经济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似乎谈不上,然而在传统社会中产业集聚对于某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明清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岭南经济作物种植业,以清代运城地区为例,河东池盐业的产业集聚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解州、绛州、永济、垣曲等部分集镇当时同样因盐而兴,逐渐形成以运城为中心,以河东池盐为主导产业特征的盐业经济区雏形。

    【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曾凡英】运城盐文化、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等,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但运城如果要打文化旅游的牌,还是要主打盐文化这张牌。因为盐池对运城来说是唯一的,是不可再生的。运城可以恢复池盐的生产工艺,把它作为工业遗址或者工艺文化去保留并加以利用。可以引导参观者在参观池神庙之后再去观察传统池盐是如何生产的,如此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宣传盐文化。

    【运城学院教授 孟肇咏】河东盐池和盬盐,在古代无论从历史上、经济上、文化上还是政治上,在全国盐业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远远超过海盐、井盐、岩盐等。五千年看河东,看什么?盐池就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老祖先在造汉字“鹽”的时候,分明是按河东盐池造的。“西方之咸地也”“盐泽也”,这不是指的河东盐池吗?“山西食盐卤”,这不是指河东盐池生产的盬盐吗?所以河东盐池写出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华夏的文明,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要找回古盐文化的话语权,将河东盐池作为盐祖去开发研究。

    【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高春平】盐文化与根祖文化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发展。但盐文化与根祖文化相比,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贴得更近,它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晋商之源,是商业城市的发祥地,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发展。盐文化尤其对运城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聚宝盆,最值得深挖。

    【市方志办研究员 彭善俊】我同意中国社科院先秦史学会副主任宫长为的意见:应将根祖文化——尧舜禹,关公诚信人文精神和盐池文化精神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盐湖区成立虞舜文化研究会,由于领导重视,出版许多书籍,并创办刊物,而且召开全国舜帝文化旅游节暨尧舜禹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可谓成果累累,影响很大。建议写一部《盐业史》,从古籍中挖掘运城盐池的资料。

    【运城市河东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 王泽庆】我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大力加强盐池博物馆建设,利用池神庙三大殿,充分展示运城盐池开发史;二、重建哑姑庙,绘制哑姑故事壁画,排演哑姑戏曲,宣传她一人辛苦万人甜的精神,吸引观众游人;三、在池神庙举办“伯乐相马陈列”,塑造伯乐相马塑像,绘制大型壁画;四、设计制作相关旅游纪念品;五、开展学术交流;六、规划宣传盐池十大景观(盐池神庙、中条雄姿、四季银装、舜弹琴处、天开金镜、哑姑甜泉、伯乐相马、蚩尤古城、关公故里、武庙之冠);七、古海沐浴,建议将死海改为古海,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使古老盐池焕发新活力。

    【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 赵小平】云南充分开发和利用盐井、盐业建筑和古遗迹,开发了一条完整的制盐旅游路线;完善古盐作坊博物馆;开发黑井盐衍生产品;开发利用黑井盐业习俗和传说;增加娱乐方式,丰富娱乐内容;整理、开发黑井盐相关书籍纪念品等。我们既要看到开发利用黑井盐文化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又要提高对盐文化的保护意识,从而推进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运城盐池来说,如何打好盐文化主牌,让大家一提到运城就想到盐文化,值得思考。

    【市方志办原主任、研究员 贠创生】运城的根祖文化、关公文化、盐文化、裴氏文化等都独具特色,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这两年,运城的关公文化、盐文化等搞得风生水起的原因主要在于运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议把运城盐池文化汇编成册,建设管理好盐池博物馆,加强池神庙与盐池的原始关系,打造运城盐文化名片。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吴志远】运城经过明清的扩建之后,成为晋南地区的重要城镇。清代以来,随着盐业的进一步发展,运城地区城市的商业性逐渐增强,逐渐形成了政治性与商业性并重的城市。清化镇是豫西北与山西之间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药材和粮食也是清化地区的大宗商品,清化城的商业属性更为明显。对比运城和清化可以发现,两地的城市发展有相似性。从城市中最重要的物资来看,运城地区在明清时期,最重要的物资始终是盐和粮食,并决定了运城地区的城市发展模式;而清化镇在明清时期的重要物资是铁器和粮食,并依靠“煤铁换米面”的交易方式影响了整个城镇的商业贸易。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于波】听了各位专家的演讲,非常感动,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运城人,对盐湖有着特殊的感情。运城的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最有说头的就是盐池。五千年看运城,说的是尧舜禹在这里建都,而他们建都就是因为这里有盐池。黄帝炎帝蚩尤在这里打仗,也是因为争盐池。刚才黄先生讲到,南方少数民族要把黄帝炎帝蚩尤列为共同的先祖,我认为这个提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盐池边还有个村子叫蚩尤村,明代曾改名为从善村。2004年,《运城日报》学者孟海生曾写《归来兮蚩尤》,我们专门将从善村改了回来。余里村其实曾经叫虞林村,我们也将其改正,主要是考虑要把历史的符号保存下来。我们正在筹拍一部电视连续剧,同时,考虑在池神庙再恢复一个尧舜禹大殿,设立黄帝炎帝蚩尤的人文祖坛。听了各位专家的高论,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把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作为运城文化旅游产业破题来做,做一篇大文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