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满街的树叶都绿了!”
“啊,满街的树叶都绿了!”考完最后一门课,骑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马静有些吃惊。
一头扎进书本备考时,心无旁骛的她竟忽略了春天的存在。不知不觉中,1982年的夏天已将碧绿涂满枝头。
经济专业的课程已经上了一年,马静却执拗地决定,随心所愿,还是回到自己喜欢的中文专业学习。为此,她必须在中文课最后的一学年末,补齐中文专业的全部学分。一个月的时间,马静要应对一系列的考试。
“那是昼夜失序的一个月。按分钟、按小时地安排时间复习,每两三天就要考一门,十几门课考试一关一关地闯,直考得一个昏天黑地!”对马静,那是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她创造了最长时间不洗衣、不洗澡、不睡觉、不吃饭的纪录。
喜欢上写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马静认字早,爱看书,肚子里的故事多,在同龄孩子中总是出挑,每次作文在班里都数得着,十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写作带来的快乐,在马静的中学时代戛然而止。那一年,她下乡了,在北京远郊通县边上,一脚踏安次、一脚踏武清的永乐店地区当了知青。在当地老农的印象中,“那个伶牙俐齿的俊俏姑娘,干活从不惜力”。
八年的磨砺,使马静身体落下了不少伤痛。“但那么长时间的艰苦锻炼,成为我一生的财富。从农村出来,我身上娇骄二气的臭毛病都没了,全洗掉了。如今坐在办公室里,风不吹、雨不打的,什么都不叫困难。”说起自己为什么能在编《茶典》中那样坚忍,马静常提起这段难忘的经历。
吃苦,干活,流汗,马静心里有一桩永远放不下的事,那就是求知。她多么想重新回到课堂啊!下乡那会儿,马静从未放下过书本。每次回知青点,她都会从城里带回好多书。她还自制了一盏小灯,晚上读书用。读哲学,看文史,学乐理,练书法,马静的人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充实、升华……
一路坎坎坷坷走过来,“终于又能念书了!”重新坐在课堂里的马静,已是30岁,她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学好每一门课。
暑假前,成绩单发下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马静用一个月补齐了一年的学分。
一缕文化的清香
2006年6月的吉隆坡,风情万种。马静为《山西面食》获得“世界美食国际图书奖”而来,沉浸在浓郁的穆斯林风情之中,一任思绪飞扬。
著名学者季羡林对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赞美,升华着马静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感悟,她浸淫在浓浓的幸福之中。
记起1991年,在前辈的鼓励之下,她走上“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在来自世界的学者面前,呈上了自己饮食文化的第一篇论文《北京牛街清真饮食文化析》。
牛街——东方的小麦加,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水土的丰腴,那一缕文化的清香,在穆斯林女儿马静的描述阐释中彰显着魅力。自从那次回眸,她的目光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丰饶的土地。
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为迎接四方宾朋的盛大家宴开始了,流光溢彩之下的一道道丰盛的穆斯林美食,撞击着马静的心扉。随着一个个美丽的大马穆斯林从身边走过,马静的思绪飞回了祖国,一个灵感迸出了火花:“编纂一部《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为世界民族文化之园贡献一朵奇葩。”马静为自己的构想激动起来,立即将构想与同来的伙伴、与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官员、马来西亚旅游局官员分享,她得到了鼓励。
马静的生命因这一灵感的闪现,在2006年有了新的色彩。在社领导的鼎力支持下,马静披挂上阵了。
但始料未及,国内有关清真饮食文化的研究资料贫乏得几近于零,组稿的难度也是资深编辑马静前所未遇的。挑战在马静心中激起的是昂扬的斗志,又一次填补空白的进军,始于足下。
为了展示生活中穆斯林民族饮食文化的本真,在出版社的支持下,马静和她的作者们、同事们不仅把足迹留在千里冰封的雪域高原,水草肥美的沙漠绿洲,也留在粗旷苍茫的黄土高坡,风光旖旎的塞上江南。他们走进毡房,走进院落,寻访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同胞的足迹,拍摄了近万张图片,记录下中国清真饮食文化那绚丽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为争分夺秒抢拍下一个个美好的历史瞬间,马静和她的同事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二赴新疆,她拍了一千多张照片。当时,马静得了带状疱疹,疼得根本不能碰,但她坚持白天抢拍照片,晚上才去输液。
在《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成书过程中,马静的担当是独特的。因缘际会,撰写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总论的任务落在她的肩上。“清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相互融合结出的一朵奇葩。多年来,人们只知道这株花芬芳艳丽,却很少有人了解其生成的机理。因而清真饮食长期以来被视为‘有饮食,无文化’。”临危受命的马静负重前行,她要去挖掘清真饮食的文化价值。
作为穆斯林的女儿,马静对清真饮食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但要写出它的“光辉灿烂”,还需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修炼。
论文终于从马静的笔端铺展开来:
“中国穆斯林有着辉煌的历史,她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巨子,是中国科技文化史上的一颗明星。在漫长的岁月中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中国穆斯林的杰出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静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讲起,继而以饱蘸深情之笔,讴歌光辉灿烂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形成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既得到了东方文化的浸淫滋润,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启化融合,最终形成带有浓郁伊斯兰文化特色的中国本土文化,它是东西方文明长期交融演化的结晶,并体现出鲜明的统一性、融合性、地域性及时代性”。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首次提出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三大特性:
——以养为本:蕴涵着以营养保健为核心的养生思想;
——以洁为要:所有食品以注重清洁为要义;
——以德为先:处处体现出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翻过穆斯林风情浓郁的封面,扉页上那一弯新月与闪烁的繁星,体现着编纂者独具的匠心,随之的是一幅大漠驼行图及那些独到的清丽文字:“中国穆斯林的先民骑着高高的骆驼,穿戈壁,越草原,一路风尘,行走在千年古道丝绸之路上。在向外输出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的同时,也带来了阿拉伯、波斯的香料和药材……”
一个亘古绵长的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一片陌生而亲切的天地就这样使人身临其境。
《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甫一面世,即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认为:这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理论核心,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开拓性及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余振贵指出,《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有史有论,论从史出,不铺排史料,而是从大量的史实中提炼出核心的学术观点,且视野开阔,文中涉及了西域文化、突厥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内容,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律动着时代的脉搏,特别是对当代大量清真美食的介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购买了该书英文版权的法国出版家君度说:“近20年,每年我都会去法兰克福、伦敦及阿布扎比书展。在任何一个国家及地区我从来没有发现有关穆斯林饮食文化的图书。这是第一次。这本书展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验,是全球穆斯林之幸事,显示了饮食文化不仅是联结一个国家民众的纽带,而且是联结全世界人民的纽带。书中体现了和平与宽容的理念。”
2010年,《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2011年,《中国清真饮食文化》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