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华饮食的影响 前面我们用相当大的篇幅来叙述阴阳五行说本身的源流,当然这并不是它的全部,而本文的主题是阴阳五行说对中华饮食的指导作用,笔者过去曾有零星阐述[31-37],但总是不成体系,不过本文不打算重新引述原著中那些过于冗烦的引文,而是扼要阐明阴阳五行说对中华饮食的影响。 3·1,关于营卫学说 “营卫”也作“荣卫”,《黄帝内经》中对它有明确详细的解释,笔者在过去曾经多次引用过,这里以列表的形式对“营”和“卫”分别加以比较,然后再谈当代中医对它们的解读。论阳然不知其所以然论落台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其气剽疾滑利,不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取血于营。取气于卫。”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者》“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黄帝内经灵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营卫相隨”则“顺”;“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即生出各种病症。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隨,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把受孕说作:“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 毕具乃成为人”。而伴随人一生的生理过程,都与“营卫之行”相关。 除上述各篇以外,它如《灵枢》之《五味》、《水胀》、《卫气失常》、《动输》、《卫气行》诸篇,都使用营卫概念[38]。也就是说,“营卫”成了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其地位与近代医学中的营养相当,古籍中凡是论及人体健康问题时,都离不开“营卫”,例如葛洪《抱朴子内篇》、孙思邈《千金要方》等等,都是如此。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烹饪热”兴起以后,营卫学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养、助、益、充”当作传统的营养学说,至今仍有人坚持此说。他们把营卫理论和食物结构混为一谈。在饮食文化界,笔者首先关注营卫学说的存在[35],甚至在中医界,关注的人也不多,用中医学家周东浩的话说:“我终于醒悟到中医的真正精华并不在于阴阳,而在于营卫。阴阳不过是古人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属于朴素的系统论和辩证法,而营卫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是阴阳哲学和医学科学相结合的物质基础”[39]。现代中医理论界对“营气”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相当于近代营养学中的营养素,而对“卫气”则偏向于免疫能力。笔者并不懂多少中医理论,但从近代营养学的角度看,卫气是否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能量”,因为卫气属阳,行于脉外筋肉之间,性轻浮而剽悍,这显然是维持生命运动的能量,也许就是生物化学中由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P~P),用《寂静的春天》作者索迪·卡逊的比喻,它相当于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和工作机械之间的传动皮带,没有它,电动机只会空转而不能作功。把这个原理用于人体,没有了ATP,人体许多运动机能便会停止,当然就是生病了。这是西方现代科学和解释,是基于把人体看作是一台复杂的机器的设想,即某些人所诟病的机械论。而笔者以为在讨论某一种特定的生理行为时,这种机械模型还是管用的。 3·2,关于“养、助、益、充”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的主旨是以食物应四时五行治病的理论模型,描述食物性味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于是总结出一套食物性味与五行的关系,即“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也有作麻)、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粟、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这一段食物模型,与同书的《金匮真言论》有相悖之处,读者不妨核对一下,立刻就会发觉它的牵强附会,不足为训。而由此而产生的食物结构模型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唐代王冰作注时,就是用前面的食物五行模型来解释的,例如“五谷”即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粟,其它依此类推。他在解释最后一句时说:“气为阳,化味曰阴,施气味合和,则补精益气矣。”《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补精益气,其义可知”。接着还有一段是孙思邈的解释,其中有“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以补精益气也”[29]。这一段素称权威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来概括它。事实上用这种解释来指导一日三餐,人是没法活下去的。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五行说用于饮食的失败,它远不如当前俗说的“食物品种多样,荤素搭配得当”科学,具体模型就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宝塔》[40]。 3·3,从《吕氏春秋·本味》到《随园食单》 《吕氏春秋·本味》在“烹饪热”中曾被奉为经典。诚然,在3000年前,对烹调能有那样的认识,的确了不起,但本来发端于“说汤以至味”的政治说教是该篇的主旨。我们今天从饮食烹饪技术的角度去解读它,的确有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子,“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高诱注:五行之数水第一,故曰:水最为始。五味,咸苦酸辛甘。三才,水木火。),九沸九变,火为之纪(高诱注:纪,犹节也。品味待火然后成,故曰火为之节)”。“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剂)甚微,皆有自起”。“阴阳之化,四时之数”[17]103页。 《本味》篇成书前后,都有关于烹调技术的类比语言[2],但与阴阳五行说结合得如此明确的,莫过于此。且直到2000年后,袁枚作《随园食单》时,虽然有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但并没有明确的文字阐述,仅在其《须知单》的“上菜须知”中说:“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振之一味慨(概)之。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虚(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41]7页。这大概是仅有的关于阴阳五行说的具体说明。 从《本味》到《随园食单》,垂2000多年,以《食经》为名的著述有近百种,几乎都是食谱,既无烹饪技术体系的明确概括,也无哲理方面的系统阐述,这真是应了近代科技史家公认的观点,即大凡一种技术或艺术,如果没有系统的哲理基础,那是成不了大学问的,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知识系统和工匠系统的分离之故,在“君子远庖厨”的魔咒之下,即如李渔、袁枚(更早的如苏轼、陆游)等人,也会有“厨者,皆小人下材”的偏见[41]17页。袁枚为其家厨王小余作传一开头就说:“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42]。我们今天不必应用“大批判”去骂袁枚“反动”,这实在是那个社会的常态,正是由于一连串的历史常态,才导致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因为知识系统和工匠系统的分离现象,至今也没有完全消失,至今在主流学术界不承认饮食技术是一门学问的大有人在,承认它是一种文化已经是到顶的评价。而古今中外,有关文化的定义有两百多种,使人越看越糊涂。最近, 笔者领会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对于不同人群来说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一点对于饮食特别重要。因此,对不同人群饮食生活方式的“积累和引导”就能创建出不同的“集体人格”。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历代古农书,几乎都没有提及阴阳五行说,秦汉时代以前的古农书大多散佚了,《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是不完整的辑佚本,而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出于南北朝时期,以后每朝都有农书出世,其集大成者当为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它们几乎都摘录前代的论述,但都不及于阴阳五行说。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以农立国,中国文人也常有“耕读为本”的说教,却没有引用阴阳五行说指导农业生产,而农业又是中国人饮食生活的物质基础,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有涉及饮食技术的篇章。由于农家不讲阴阳五行,故而使得各种《食经》也没有系统的阴阳五行理论,这和中医显著不同,如前所述阴阳五行说是中医的脊梁骨,而在中国饮食技术(主要是烹饪术)中,仅有零星的阴阳五行说的解释,至于涉及人体健康的营卫学说和食物结构模式,则都来自中医。故而我们在今天探讨中华饮食的哲理基础时,我们常说的食为民天、孔孟食道、五味调和、本味主张、医食同源等等,都是中华饮食表现形态的局部写照,它真正的哲理基础依然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范畴的阴阳五行说,由于中华饮食在2000多年的时间内,没有什么大思想家真正终身介入,它的哲理基础只能是被碎片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些碎片主要来自中医,少量来自杂家的博采众长,所以只有数量庞大的食谱,而无系统的食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