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古代科技中的阴阳五行说 新版《辞海》有个词条叫“术数”,其第一义为:“一称‘数术’。‘术’指方法,‘数’是气数。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现象,指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汉书·艺文志》列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并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但史官久废,除天文、历谱外,后世称术数者,一般专指各种迷信、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命相、拆字、起课、堪舆等”[25]。显然,在术数各领域,阴阳五行说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而上述各项,用现代的观点看,都是科学和迷信杂揉的,这也是阴阳五行说的致命弱点,它的科学价值更突出表现在中医和中华武术。 中医是阴阳五行说应用最为成功的科学领域,我们不妨引用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一段话:“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俞府,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26]。中医的三大元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和《八十一难经》,离开了阴阳五行说,等于抽去了它们的脊梁骨,其中尤以《黄帝内经》为最。 现今传世的《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汉书·艺文志》存录,但以后有所散脱,直到唐朝,其《素问》部分才由王冰补订成现在这个样子,至于《灵枢》,当然不会早于《素问》,有人甚至说是王冰所伪讬[27]。不管怎么说,《黄帝内经》绝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品,即令它最初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秦汉甚至魏晋期间,肯定有多次变化,特别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出现以后,对《内经》必有重大的影响,有学者曾将《春秋繁露》和《内经》加以对照,证据非常确凿,但要就此断定《内经》成书于西汉以后,恐怕有些武断[28]。 《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论》,开头托名歧伯关于健康体质的一段话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29)很明显,“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人的一生要在阴阳五行的指导之下生活劳动,才能健康的度过天年。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的前十二篇和王冰所补的运气七篇,更是充分运用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特别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五脏应四时”那一段,和《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时则训》高度相似,至今仍为中医所遵奉。 至于中华武术,原本附于中医,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术,后来和阴阳神仙术结合在一起,成为道教长生修炼的一部分,叫做炼丹术。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炼丹著作是东汉人魏伯阳撰写的《周易参同契》。炼丹术的英译叫alchemy,通常译成鍊金术或点金术,是化学的原始形态,主要目的是将贱金属转变成贵金属,与人的生理现象并无关系。但是中国古代从战国时就有人追求长生不死,希图通过服食仙丹达到成仙的目的,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叫方士,他们的研究活动叫做炼丹,也叫做神仙术或炼丹术。中国炼丹术和西方的鍊金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炼丹术追求长生不死,西方鍊金术追求发财致富;中国炼丹术的内容涉及生理学和化学,西方鍊金术主要是涉及化学。两者的研究动机都是荒诞的,但在错误目的指引下的实验活动,也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科学成果,所以恩格斯把鍊金术称为“化学的原始形态”,而中国炼丹术的内容更为广泛,现在传世最古的炼丹书是东汉时的《周易参同契》。 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有数十种不同的注释本和上百种版本,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五代时后蜀彭晓的注本[30]。其中的阴阳概念自然不在话下,同样也涉及五行,如“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日合五行精”,“推演五行数”,“五行守界”,“五行之初”,“五行相剋”等句,足见它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说。《周易参同契》的正文有多种不同的排列次序,但全文并不长,不过其文字古奥难懂,给注释者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其中有许多使用隐语表述的化学知识,我们通常称为外丹术,也有用相同隐语表述的生理知识,我们称为内丹术,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都是为了使肉身修炼成仙,这个目的显然是荒唐的,是不可能成功的。修炼外丹的矿物原料多为汞、铅、硫、砷等有毒元素的化合物,这样的仙丹当然是有毒的,令服食者慢性甚至急性中毒而死亡,仅唐朝就有五个皇帝为此丧命(包括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于是人们对炼丹术士产生了怀疑,连术士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便调整了研究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内丹上,从而丰富了以气功和体育锻炼为核心的中华武术,并且与中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中华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