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查看内容

从“满汉全席”问题看当代中国食学研究生态1

2013-4-2 17: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95| 评论: 0|原作者: 吴 昊

 “满汉全席”的问题在中国食学领域中颇受瞩目,它是研究满族食文化历史变迁和揭示“满汉全席”与清王朝兴盛衰亡两者之间微妙关系的重要历史材料,同时“满汉全席”带来了诸多的商业价值,所以从烹饪界到学术界相继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满汉全席”热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日本的餐饮业因经济复兴带动了烹饪的兴旺,故相继派出几十个代表团赴中国香港,引起香港的“满汉全席”热。改革开放后,中国食学界兴起了“烹饪热”,餐饮业“宣扬”“满汉全席”是所谓清代“宫廷御膳”,于是日本餐饮业相继组团赴北京进行“满汉全席”的考察。在如此背景下,出现了所谓“三天六餐”、“四天八餐”等种种谬说,难怪日本已故著名食文化学者田中静一先生都发出“虚妄”的感慨。

    伴随着这阵热潮,在学界亦兴起了对“满汉全席”的研究。吴正格先生作为餐饮的经营者,本身亦是满族,遂对“满汉全席”兴趣浓厚,相继发表诸多文章,可谓笔耕不断。近期吴先生发表于《书屋》2011年第9期,题目为《清王朝从勃兴到窳败的斑迹》(以下简称《斑迹》)一文让笔者对于作者的学术思想转变大为敬佩,发现作者对于“满汉全席”的认识转变是值得欣喜的。作者已然开始科学认识“满汉全席”的学术问题,这对于中国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回顾作者从早期《满汉全席》(《百科知识》1983年第6期)、《关于满汉全席的几个问题》(《中国烹饪》1984年第11期)、1988年出版《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一书、《乾隆和满汉全席》(《中国食品》1989年第11期)、《满汉全席研究》(《满族研究》1991年第1期)到二十一世纪《漫话“满汉全席”》(《学问》2001年第2期)、《满汉全席的历史成因》(《寻根》2004年第6期、《烹调知识》2004年第2期、《传承》2010年第19期)、《左满右汉话宴魁:中国“满汉全席”解读(上、下)》(《四川烹饪》2009年第7期)诸文观点,对比20119月刊载于《书屋》杂志中《斑迹》一文,我认为作者关于“满汉全席”的认识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首先,从早期认为“满汉全席”关外起源说到《扬州画舫录》和《随园食单》记载最早“满汉全席”食单说,然后再次转变为现今承认二书仅为“满汉席”的认识;其次,《斑迹》一文承认“满汉全席”最早出现在光绪时期,而非二书所记载的乾隆时期;第三,开始逐步使用“满席——汉席、满汉席、满汉全席”的体系;第四,作者将乾隆皇帝创制满汉全席转变成倡导者,并将乾隆与《扬州画舫录》的记载进行勾连进一步转变为乾隆皇帝时期“满汉席”与衍圣公府食单结合,但仍隐约承认“满汉全席”等同于“清宫御膳”的观点;第五,从明确表示满汉全席所谓有一百一十款、一百零八款、八十一款、七十七款、六十四款不等转变为“馔数少则七、八十,多则百余,间有翻台。一般是‘三撤席’,即分三次食毕”;第六,《斑迹》的题目体现作者间接承认“满汉全席”源流变化与清王朝兴盛衰亡之间的关系,但遗憾的是作者从乾隆与光绪两个时期来进行简单阐述,并未指明“满汉全席”在有清一代的勃兴到窳败的具体历史脉络。综观以上之变化,中国食学界亦可欣慰,因作者对于“满汉全席”的问题认识已有了一定的思想飞跃,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显然对于更好认识“满汉全席”这一备受瞩目的学术问题大有裨益,是对长期以来中国食学研究领域错误认识“满汉全席”的一种纠正与澄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