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地名叫冰窖口儿,老辈人都知道,这是老北京窖冰的地方。清代的冰窖根据投资人的不同分为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一般来说,从冬至后三九就可以打冰了,一个冬天最多可以打五茬冰。在冻冰以前先进行“涮河”,即将水草打净,放走脏水。涮河后如遇干冷天气,冰会冻得坚厚而且干净。掌柜人感觉已达到厚度要求时就开始打冰。打冰以头茬冰为最坚厚,二三茬比较洁净,到了第四茬,由于天气转暖,冰层就薄了。 清代对冰块的尺寸是有规定的:官冰是一尺五寸见方,私冰尺寸约三尺长,二尺五六寸宽。 打冰要在五更天下河工作,先在冰上界大线和划块。界大线是量出能裁出多少块冰,划块要大小一致,打冰的主要工具是“冰镩”。冰先从极远的地方开始打起,打到河边算完。冰块打出后,用冰镩的倒钩搭着冰块外边用力拉,借着水溜冰滑,拉到未打的冰面上来,随后用鸳鸯扣套住冰块,从冰上一直拉到冰窖口。窖内工人接过冰来,拉入冰窖,先从离门最远的地方筑起,满窖为止。 冰窖的营业分“批冰”和“零售”两种。各大饭庄、肉铺都在前一年批冰,先期交款,按当年市价,第二年取冰时不再受价格变动影响。小饭馆多为零购,价格自然是随行就市。 买来整块的冰用冰镩破成小块出售,就是卖冰核儿,一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卖。侯宝林先生小时侯就卖过冰核儿,他后来回忆道:我那时用三个大铜板到冰窖批一块冰,让冰窖的人用冰镩把冰破成两块,我挑一副担子,前边搁半块,后边搁半块。我记得我卖冰核儿做过一次好生意。有一天,从一个门口出来一个人,看样子不像常买东西的,他问我这两块冰多少钱,我说20个子儿。20个子本来就是要谎,10个子儿就卖。那人说:好,搬进去吧!人家给了我十个大铜板,十大枚!三大枚的成本,赚了两倍还多。我就做了这么一回好生意。平时买冰核儿的人都是拿着水舀子出来,冲我喊:卖冰核儿的,来一大枚!于是我就用木棍把冰一点点凿碎了,凿成够他往嘴里吃的小块儿,倒在舀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