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军事食文化在黄河岸边的印迹

2016-6-28 14: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37| 评论: 0

    黄河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军事战争的中心地带。纵观古今中外,每当战火燃起,饮食都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师行粮从,军需最要”的军事观点。部队只有根据战争的需要使士兵吃饱、吃好,才有力量对敌作战,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把饮食做为一种战胜敌国的战略性武器来使用,且取得辉煌的战果。

      从夏商先生《别给秦人讲文化》一文里,言秦人“锅盔”的来历。据说当年秦兵征战时,是士兵自带军粮。更奇特的是,秦国大军也可不需要配置锅灶炊具的“火头军”随行。士兵的铜铁头盔,就是自己的小饭锅。行军作战间隙,捏把面团烧几把火,可口的锅盔就烙熟了。锅就是盔,盔就是锅,原来秦人的锅盔馍,就是从军用品转化为民品的。更重要的是,秦人最早以最简易的办法攻克了军粮供应的世界难题。或许,这也就是秦灭六国的最大军事秘密。

至今在秦腹地西安流传十大怪笫一怪面条像裤带,面条是简单而易行,很适于军队快而充饥的食物,具有春秋战争的遗留烙印。据传黄河下游鲁西南河段,自古就有爱喝面条的习惯,新媳妇下厨房先做面条,农活越忙越是吃面条,面条成为黄河滩人的主食。

   使得历史上古战争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的还有第四怪。锅就是盔,盔就是锅”,秦人的锅盔馍从军用品转化为民品的碗盆不分家在农忙或早晨无主食镆或窝窝头时,在铁匠吃食中,便在锅内添水加热,待水响时,在锅的四周贴上如现在烧饼一样大小的杂面或更为粗糙的高梁面饼,俗称锅盔就是秦人的锅盔馍就地取材,制作简单,而且味美可口,食之耐饥,耐饥适合于战争的需要。这种耐饥的食物便在黄河滩区传承下来,与繁重农活相适应,至今在夏秋大忙时,仍是主食。

   锅盔的饼子大气磅礴,具有有古老渊源,现在仍在黄河滩区薪尽火传在黄河滩区,厨房现在常用器具铁鏊子就是遗留下的锅盖亲戚朋友来访,滩区离集市较远,紧急之下用烙饼招待“烙饼”用白面或杂和面制作,在铁鏊子下边放上三块砖,用麦或其他软柴,点火加热,只需两个人一人擀饼,一人烧鏊子一边翻饼烙饼是个技术活,常以烙饼评价媳妇的巧拙巧媳妇擀饼,手疾眼快,擀出的饼又薄又匀,用擀面杖挑起均匀放在鏊子上,接着再擀下一张。这时烧火者边烧边翻使饼嫩黄而均匀,质地松软而柔韧,吃起来有韧劲耐嚼,越嚼越香,倘若卷上鸡蛋蒜,更味鲜可口以前滩区人很少吃,只作为招待客人用,同时,吃了这饼很耐饥,有吃了饼三天不离井之说。烙饼”和摊面糊制法相同,其分别是摊面糊即面与水加佐料搅均,成为糊状,放在热鏊子上,浇平摊匀,很快成为薄饼,这样的面糊一般让小孩和老人食用。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先问吃饭,滩区人把晚饭叫喝汤,所谓汤也是素的。素汤首推疙瘩汤将白面加水,搅成面筋,待锅内水沸,将面筋倒入锅中,边倒边搅,使之成为小面疙瘩,开锅即熟,以前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喝了疙瘩汤,神清身体壮,准能打胜仗。

在黄河滩区的红白宴席上的一道名菜叫头丸子在锅内煮不烂,吃之味美清脆,回味无穷。这也是春秋时秦人遗留下的,意在鼓励士兵继续快走快行,两脚如铁蛋,永远跑不烂,一直滚向前。后来又排在筵席的最后一道菜,意在菜已完,催客快滚之意。这样出之有据讲之有趣观之悦目食之惬意的正宗本土菜品有很多无不打上秦人战胜中原食俗的烙印。

当知道食俗来历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韵致和厚重在吃的同时,还能增长知识并接受一次潜移默化的军事教育,由此悄然上升健身的文化境地就能感受到它的盎然趣味和吸引力。(山东菏泽华夏文化促进会理事  彭忠   韩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