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村包子铺开业于1934年,开业时原在喧哗角南路东,以经营天津包子闻名。招牌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经理是王凤翔。 解放前的又一村,由王凤翔、任万祥、王玉山三人合伙经营,店址只有两间门面,三间餐室。之所以挂“天津狗不理”这块牌子,是因为王凤翔从十几岁就在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当学徒,是采用天津老狗不理的技术和经营方式。又一村是根据宋代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取。 又一村刚开业的几个月里,生意萧条,面临倒闭。王玉山就退出股金,另谋生意。王凤翔和任万祥两人团结一致、变换经营措施,并聘用几位有经验、技术的天津师傅,专心研究,并买来别家的包子品尝、分析,取其之长才创出自己特色。不久又一村生意就兴隆了。生意好时顾客站着吃也不愿去别处。两人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兴旺局面,为了声誉制定几项措施,并形成特有风格: 1.保持包子的质量。又一村的包子、锅贴、油旋、酱肉等食品,都有高质量的工艺,其中尤以三鲜包子最优。包子皮嚼起来有口劲,有麦香味,馅的味道有海鲜味,没有肥腻感。冬季做牛羊肉包子,也很受顾客欢迎。 2.薄利多销。其产品利润不超过10%,这在当时饮食业中是盈利最少的。另外还为顾客准备了多种份饭。而且花钱相当于三斤面粉的钱,因而很受顾客的欢迎。 3.为顾客服务热情周到。服务员是经过培训上岗的,对顾客和气、耐心、面带笑容,为顾客介绍原料来源、特点、价格,而且及时添酒、送菜、送饭。吃完饭后及时送上热毛巾、嗽口水、牙签、茶水。又一村还有“外送”服务,根据所送的饭菜带去醋、酱油、蒜和胡椒粉,顾客感到宾至如归。
1937年日军侵占德州后,又一村倒闭,人员出城逃难。经过较长时间才在旧城南门旧址开张营业。其后在1946年倒闭,直到1947年在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下,又一村才重新开张营业。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经营情况更加良好。1985年在三中全会后,投资130万对其进行扩建,于1986年正式营业,更名为“又一村饭店”。一楼仍是德州名吃灌汤包,二楼承办宴席,三楼旅客住宿。经过艰苦的创业,曲折的发展,199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并举办新闻发布会,《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相继报道。1991年又一村饭店被编入《中国名店荟萃》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