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扬州7月16日电(通讯员 张晓源)千年古城扬州有着丰富的“老字号”资源,这个暑假,来自扬州大学商学院的8名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在扬州国庆路,东关街等“老字号”店铺聚集的地方开展了关于“扬州传统老字号品牌的生存现状”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调研中发现,经过多年发展,“老字号”呈现出发展瓶颈,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调研“老字号”,相册记录发展故事 据了解,七月开始,这8名大学生组成 “暴走江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跃在甘泉路、国庆路等扬州主要的商业街道。活动中,队员们除了展示关于扬州“中华老字号”知识的宣传板,还实地走访了各家“老字号”店铺。同时,队员们还向行人,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的驻足,纷纷留下对“老字号”保护活动的意见和祝福。
发展瓶颈一 老字号经营太分散,来回太折腾 “我们来文昌阁游玩还想顺便给家里捎些纪念品,结果那里都是洋商场,要跑到很偏僻的地方才能买,第一次来扬州,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东关街,”一位来扬州旅游的王先生说,扬州老字号主要集中在国庆路,东关街,或者旅游景点附近,找起来确实有点困难,“如果能在市中心统一规划区域,让具有扬州特色的‘老字号’店铺集中经营,就会方便很多。”
瓶颈二 员工老龄化,后继将无人 大麒麟阁的招工牌早已褪色,负责人向队员表示“大多数来应聘的人愿意做营业员,但生产工人就不肯做。”一直保持“前店后作”的百年老店目前共有53名员工,除了营业员及前店的西点师傅外,还有糕点师傅26名。队员们了解到,这些师傅中70%在40岁以上,最年轻的师傅32岁。显而易见,员工老龄化的趋势对于传承老字号的精湛工艺、纯正口味是一大阻碍。 “我们这个技术不可以简单的复制,都是掌握在我们的师傅手中。比如一道菜我放多少盐,可能多一点就咸了,少一点就淡,你说放多少?我们师傅心里有数,他一撒,嗯,味道正好。这是经验没办法复制,都得经过师傅陪着徒弟才能被带出来,过程很漫长呀!”富春茶社的董事长刘长顺介绍道。“老字号”的技术一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其技术的传承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然而,现在“老字号”普遍面临的问题便是门徒过少,手艺失传。刘黎表示:“技术人员相对老化,对现代审美标准研究不深,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潮流,流失了很多的消费群体,使企业处于行业弱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