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品界 食品届 查看内容

黄骅:传统“八大碗”成市级“非遗”

2013-4-22 18: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93| 评论: 0|来自: 燕赵都市网


  黄骅吕桥镇何桥村65岁的徐福林有着一套制作传统“八大碗”的“绝活儿”。他每天都要重复一系列“必修课”:选料、炖肉、熏肉、晾肉、扣碗……他做的菜叫“何桥八大碗”,已经获批成为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而徐福林,便是这项民间技艺的传承人。
  
  传承数代造就“何桥八大碗”
  
  据记载,八大碗的前身为清朝盛行的满汉全席之一的“下八珍”,属汉族菜系,后来流传至民间,在东北三省盛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均用八大碗招待宾客。
  
  据介绍,徐福林的爷爷徐连玉小时候为了生计随大哥到吉林给赵姓地主打长工。徐连玉在地主家厨房帮忙,经常看见厨子做八大碗,后来正式拜了赵家厨师为师,开始苦学烹饪技术。后来,学成后的徐连玉从吉林将八大碗制作技艺带回老家何桥村,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良,演变为现在的“何桥八大碗”。“何桥八大碗”是一桌盛在黑瓷碗里的具有乡土特色的菜品组合,是“老席八大碗”的一个支脉。因为这一整桌菜品由八个大瓷碗组成,且目前代表性传承人徐福林在黄骅市吕桥镇何桥村,故而得名“何桥八大碗”。
  
  徐连玉学成回乡,无奈当时穷人无钱置办酒席,徐连玉的手艺也就无从施展。只是偶尔有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时做上一两次练练手。1948年,徐连玉把手艺传给侄子徐云忠;1976年,徐云忠的侄子徐福林从部队退伍回乡,徐云忠老先生正式把八大碗技艺全部传给了徐福林。在部队担任炊事班班长的徐福林很快就掌握了制作八大碗的基本流程,并进行了初步的改进,何桥八大碗开始小有名气。曾有一段时间“八大碗”退出了人们的餐桌,但随着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不断发掘,老席八大碗又回到久违的餐桌,重新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何桥八大碗”逐渐在周边一带叫响了。徐福林也被村民选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厨师班长,村里的婚丧嫁娶菜肴,全部用八大碗招待。

  
  “八大碗”里藏“学问”
  
  说起“八大碗”的味道,还得从它的选材和工序说起。“何桥八大碗”以猪肉为主要食材,有鸡有鱼(意为吉祥如意,年年有余),搭配豆腐、粉条、鸡蛋等,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从原料选购到烹饪方法以及成品样式,与其它地方流行的八大碗有明显区别,八大碗共有红髓、白髓、方肉、松肉、卷帘、大肉丸子、鸡、鱼八道菜肴。八大碗的制作过程,则需要经过炖、煮、熏、炸、烧、焖、熘、晾、蒸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说选材,这第一个环节千万不能轻视,是很有讲究的。猪身上的哪一个部位适合做八大碗中的哪一道菜品,心里得有数。比如皮肋扇肉适合做‘红髓’和‘白髓’,后肘肥肉适合做‘方肉’……”,谈到“何桥八大碗”制作工艺的独特,说起“八大碗”里藏着的“学问”,徐福林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徐福林之所以能做让很多人认可的美味的“八大碗”,除了食材的选取,还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秘方,一个是火候。所谓“八大碗”秘方,是徐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特制的调料,这种秘方后来又经过几代人多次改良而来。而火候掌握在烹炸肉食时也显得相当关键:火候太小,肉就不容易烂;火候太大,一锅肉就变成了“一锅汤”。至于如何才能把握好火候,似乎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徐福林坦言:“这靠的是多年的经验,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手握“金刚钻”的徐福林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不断改进和创新这门技艺。为了推动“八大碗”转型为馈赠礼品,他还不断研究如何完善包装,便于保存、运输等。现在,徐福林正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而操心。虽然面临不小的难度,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