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境内茶区,经采摘鲜叶、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或直接从茶芽梢采摘叶片,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2008年,六安市申报的六安瓜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为六安。” ———明·许次纾《茶疏》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自古以来,六安地区就是全国重要茶区之一。唐朝时,六安茶被称为茶中精品,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国外。北宋时,全国设立6个“茶务”、13个“茶场”,实行茶叶统购统销。当时安徽境内设有“茶务”一个,所辖“茶场”5个,六安就占了4个,所产茶叶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明朝以后,六安茶更是名气大增。明代茶学家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为六安。”在六安茶叶的名品之中,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六安瓜片”了。 据专家考证,六安瓜片创始至今,已历经数百余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清朝,片茶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清朝末年,茶农和茶商因此茶既不像“西湖龙井”的扁且挺,也不像“洞庭碧螺春”的曲且匀,更不像“平水珠茶”的圆且实,只因其形状颇像瓜子壳,将其称为“瓜片茶”,又因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三县,当时均属六安府所辖,便称其为“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外形平展直顺,叶面背卷,形同瓜子;色似翡翠,明亮油润,略带白霜;泡入杯中,汤色青绿,茶香扑鼻;喝入口中,滋味醇美,回味甘甜。 判断六安瓜片的品质,除了看产地,茶叶的采摘时间也非常讲究。 据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会长曾胜春介绍,一般来说,六安瓜片由单片生叶制成,在谷雨前后10天采摘制作的品质最高,“谷雨前后10天,茶叶的芽已经长成叶片,正处于不老不嫩的时候,品质最高。” 在中国各大名茶中,六安瓜片是惟一不含嫩芽和茶梗的。由于采摘时间短、要求严,一个采茶能手每天最多只能采鲜叶3到5斤。因此,每逢谷雨时节,各家茶园都要雇请一批外面的采茶人。 据六安瓜片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储昭伟介绍,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经过发展变化,目前基本稳定为七道工序,分别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在安徽省六安瓜片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制茶车间,工人们给记者演示了六安瓜片制作的所有工序。 “采摘是第一道工序,一般在谷雨前10天左右开始采摘,采摘一芽、二至三叶;掰片为第二道工序,将梗叶分离,老片、嫩片、梗子、芽头分开存放,掰好的片叶分开摊凉。”储昭伟告诉记者,在当地人看来,只有经过摊凉,茶叶才能“吸收地气”,山区的茶农们认为,茶叶是山上的灵草,是吸收了天地之间精华的产物,能够将土壤中的精华吸收在叶面之中。 “第三道工序炒生锅的主要目的是杀青,去除叶片的青草气,防止叶片变红。等到叶质变软,叶色发暗,便可转入熟锅,熟锅的温度比生锅要低,炒制手法是边炒边拍,炒到叶片散开,手捏发硬为止。”储昭伟向记者详细介绍,“生锅温度约为120摄氏度,片叶炒制时发出的声音,就像在炒芝麻。茶把子在锅中要转得开,翻炒一两分钟便可转入熟锅。熟锅温度约为100摄氏度。第三道、第四道工序的关键是,把好锅的温度、塑好片茶的形状。” 第五至第七道工序可以笼统地称为烘焙技术,三道工序要求的火温和烘焙技术各不相同。“拉毛火也可称为‘烘湿坯’,温度要求在100摄氏度左右,用竹制烘笼,木炭火烘坯,嫩叶薄摊,老叶稍厚,2至3分钟翻动一次,烘后摊凉10小时,再拣去老片、黄叶、焦叶、杂质等。而拉小火时,温度为120摄氏度左右,由两把烘笼轮换,或两个火摊三把烘笼轮换。轮换过程中必须用手轻轻翻动,使得上下层叶片受热均匀。等叶片烘焙至九成干时,停放3至5日,让叶片中残留的水分充分‘吐出’。”储昭伟接着介绍说,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了瓜片茶的香气浓淡、色泽定型、断碎程度和上霜情况,“就类似于烧菜起锅前的‘大火收汤’,最终决定了六安瓜片的口味。” 烘焙的最后一步俗称“拉老火”,也叫“走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制茶工人提着烘笼在两个火摊之间来回走动,必须经过反复走烘直至叶片起白上霜,色泽翠绿均匀,才可趁热密封储存。此时,烘笼要求用大号烘笼,笼顶温度达到160至180摄氏度,每隔2到3秒要将烘笼抬离火摊翻动一次,使茶叶均匀受热。 有人将“拉老火”的要点总结为二十个字:“抬笼要快,翻茶要匀,拍笼要准,脚步要稳,放笼要轻。”更有人将“拉大火”比喻为舞蹈,“彼时木炭通红,火焰冲天,场面很大,制茶人抬笼走烘,一罩即提,一抬一步,边烘边翻,节奏紧扣,配合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