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品界 食品届 查看内容

三项太原绝活儿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2012-12-17 16: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45| 评论: 0

老鼠窟元宵、庙前高跷、铁匠巷高跷,12月12日,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塑艺术大师王博制作完成,不日将作为一份特殊的“非遗档案”,在迎泽区新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展出。

受迎泽区有关部门之邀,王博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制作,如约完成了这三组非遗专题面塑作品。老鼠窟元宵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恒义诚老鼠窟元宵,因做工精细,用料讲究,馅大皮薄,雪白软糯,香甜可口,深受百姓喜爱,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2009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庙前高跷有文高跷之称,是流行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及其周围一带的一项地方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借助于捆绑在小腿部位的长木跷进行表演,表演内容又多以晋剧中的一些著名唱段或情节为主,今年刚刚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铁匠巷高跷则有武高跷之称,是太原市的非遗项目之一。为了制作好这组“非遗档案”,王博查资料、找照片、看录像,从中挖掘老绝活的艺术特点,再进行艺术加工,用自己的面塑作品加以全面展示。

在已经制作好的三组作品中,从垂髫幼儿到耄耋老者,共有人物近20个,个个栩栩如生。为了展示传统高跷中蝎子倒钩、鹞子翻身、金鸡独立等绝活,王博几易其稿,反复修正,终于活灵活现展示出传统的“上扁担”、“骑骆驼”、“跳板凳”、“过天桥”等高难度动作。为了系统展示太原市传统的元宵制作手艺,王博专门制作了从用石碾子磨面,到做馅料、滚元宵、煮元宵、吃元宵等一系列面塑,看起来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据了解,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和保护的不易,很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此次,迎泽区首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也是旨在通过设立有形档案来对其进行保护。目前,迎泽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7项,区级10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