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焦点
focus ■谢木子 近日,广州美食家庄臣联合媒体策划了“一人一筷全城起筷”的活动,活动以微博发起网友每周参加一次帮衬老字号美食活动,目标是尝遍广州美食老字号。 活动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这对日渐衰落的老字号来说,也算是一丝慰藉。不过,老字号们却不一定对此感冒。闻名西关数十年的伍湛记粥品,就有别的看法,他们说“西关风味只有地道西关人才深谙精髓。如果东移了,很容易就失去意义了。” 言外之意,他们对什么“品牌扩张”了无兴趣,能把西关那一亩三分地守住就算功德圆满了。这让关心老字号命运的人们有点难堪,人家都为你的未来操碎了心,你却倒好,直接固步自封躲进小楼成一统了,连天河都没有信心走进,谈何走出广东面向全国? 好吧,“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有了,可是笔者倒是要问一句,做餐饮就一定要像麦当劳那样攻城略地、遍地开花才算成功?或者说,“做大做强”才是老字号的唯一出路? 专家们常常建言献策,号召老字号学习连锁店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或者呼吁政府给予扶持。问题是,连锁店的方式,老字号学得来吗?麦当劳和真功夫的老板很聪明,能够发明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把西关和天河的薯条做成一个味,这是技术上的活儿,很了不起!但是,向来崇尚慢工细作的老字号也能依葫芦画瓢做到批量生产吗?即便能做到,面对麦当劳式的伍湛记粥店,你是否还认同它原有的魅力? 至于政府,能做些什么呢?政府最擅长的就是“打造”,譬如在天河打造一条老字号的西关美食街,利用优惠政策拉一些老店过来摆摆造型。但造型再好看,也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啊?在紧逼的工作日里,天河的白领是否有耐心坐下来喝碗蛮慢悠悠的艇仔粥,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他们来说,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也许是,平日里还是吃着连锁店的快餐,然后在周末的下午去“美食街”打个牙祭。而这可能跟“美食街”具体打造在哪里没有必然关系。 也许,市场的逻辑才是最大的逻辑。大家都知道快餐店难吃,没有品位,但快餐店自有其可贵之处,它快捷、方便,与现代都市生活步调一致。同样,大家都知道老字号好吃、有讲究,但它的气质太慢,跟不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只能做做街坊们的生意。这就是市场的逻辑,无论美食家的逻辑,还是政府的逻辑,都无法高过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手艺”逐渐被“技术”取代的时代,老字号的衰落不过是其中的一段缩影。看待老字号,最好的方法论也许是,把它重新还原到市场,让市场来给予它生命的动力。该进“美食博物馆”的就进,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就继续做好做精,能够“创新”的就把它标准化、连锁化生产。 再言之,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子号,从来就不是靠政府的扶持,而是自始至终靠市场的选择。为市场而生,因市场而亡,虽然不怎么完满,但这就是市场的逻辑,而市场的逻辑其实是个体选择的加和,不必呵责任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