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酱文化 查看内容

世界三大著名腌菜之一:涪陵榨菜

2012-8-6 21: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59| 评论: 0

     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和特殊风味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著名腌菜。重庆涪陵因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

追根溯源说法多

    春秋中后期,巴人中的一支来到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现在的涪陵地区),并在此建立巴国都城,都城后成为巴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秦、汉、晋时该地区称枳县,唐、宋、明、清时称涪州。由于乌江古称“涪水”,加上巴国先王陵墓在此地,后又称“涪陵”。

    该地出产一种茎部发达、叶柄下有乳状突起的青菜头。在涪陵,民间习惯将青菜头用白水煮熟,另拌调料作菜,其风味别具一格。此外,民间还有多喝青菜头汤能发汗治感冒的说法。

    后来,民间普遍将青菜头制成泡菜。清道光二十五年《涪州志·物产》记载:“一种名包包菜,渍盐为菹,甚脆。”菹即用盐水浸渍而成的泡菜,可见涪陵民间用青菜头制泡菜食用的历史相当久远。

    关于榨菜的发明,一说始于天子殿(位于重庆丰都县名山顶端,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僧人,一说始于涪陵城西的邱氏。天子殿僧人一说是指,清道光年间,天子殿僧人按民间加工方法,将腌制好的青菜头切成小块,装入小坛作为馈赠施主之用。虽然这种加工方式并无独到之处,但起到的宣传作用很大,因此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邱氏一说是指,清光绪年间,涪陵城西的邱寿安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用人仿照大头菜的腌制法,将青菜头制成腌菜。制好后,家人捎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品尝。邱又用它待客,客人一致觉得鲜香可口,为其他酱腌菜所不及。

紧抓商机创利丰

    1939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学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陵调查,写成《榨菜调查报告》称:“调查费时两月有余……并访晤榨菜发明人。”1963年秋,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也派人到涪陵进行采访,座谈核实后,才确定了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青菜头丰收,由于邱家用人邓炳成熟悉家乡大头菜的加工技术,与邱家妇女们商量“将青菜头制成腌菜”。这说明邓炳成就是涪陵榨菜的创始人。邓炳成既善于总结民间咸菜制作经验,又善于引用外地技术,创造了青菜头的全新加工技术。

    邱寿安是位富有商业经验的商人,他想到新产品今后会有销售市场,经营起来必有大利可图,遂赶回老家,精心策划,投资建厂,安排家人大量制作腌菜。同时,邱寿安让邓炳成做技师,研究改革腌菜加工工艺。他们先用风晾的方法使青菜头脱水,初腌后再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并将此方法制成的腌菜起名为“榨菜”。

    1899年,邱寿安运了80坛榨菜到宜昌试销,并以“涪陵榨菜”之名广告于市,未及半月即销售一空。

    经过多年经营,榨菜在宜昌打开了销路,宜昌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

味道鲜美四海传

    当时邱寿安之弟邱汉章在上海开设钱庄,见榨菜有利可图,立即运80坛榨菜到上海试销。上海人不知榨菜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是什么,更不知道味道如何,所以一开始无人购买。邱汉章即设法宣传,到处张贴广告,并登报宣传。同时,他还将榨菜切成丝、片装成小包,附上使用说明,派人到戏院、浴室、码头等公共场所销售。好奇者买回品尝,感觉其味可口。于是,未到一月榨菜便销售一空。

    1913年,邱汉章又运了600坛榨菜到上海销售,仍然畅销。1914年,邱汉章在上海设立“道生恒”榨菜庄,以经营榨菜为主,兼营其他南货,中国第一家专业榨菜庄由此诞生,上海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二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邱氏的商业经营,给榨菜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榨菜生产的大发展。1930年后,榨菜已远销海外,年销量达3万坛。

    到2003年,涪陵地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56万吨,产销成品榨菜20万吨,实现总收入12亿元,涪陵因此成为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地。

(据《市场报》张占鳌/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