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酱品制造业历史悠久。北郊5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就发现有酱曲,可见扬州在汉代就掌握了制酱技术。 清代扬州曾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以盐为重要原料的酱业受其影响很深。清代中后叶,扬州出现了一些比较著名的酱园,逐步形成酱菜鲜、甜、脆、嫩的独特风味。1937年—1945年,扬州酱园有60多家。1946年以后,扬州酱业稳步发展。到解放前夕,共有72家酱园。其中最有名气的有三和、四美、五福等,其产品不仅在全市各地盛销,而且还销往全国和南洋诸国。 对于“五福”创始时间,史料上存有两种说法,一是创建于清代宣统年间(1909—1911年),一是创建于1940年。五福酱园有股东老板两人,一为谢樊文,江都县人,在上海兴业银行供职;一为周绶之,同是江都县人,在上海中南银行供职。由于他们都在上海工作,便聘请魏伯符担任管事。 五福酱园主要生产散装酱菜、铁罐酱菜、腐乳、酱油、黄豆酱、米醋等。五福酱园注册商标为“五蝠盘寿”图案,即五只蝙蝠围聚成圆形。“五福”这个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解放前,五福老板谢樊文、周绶之就利用上海的社会关系,在复兴中路开设分店,经销酱菜及各种调味品,产品均由扬州总店运去,分店职工也是从扬州总厂调去。管事魏伯符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要求工人,腌制时每隔12小时翻缸一次,以保持酱菜的清脆和色泽。在酱制的10多天中,每天翻缸捺袋,使菜坯充分吸收酱中的营养及风味。 如今,标有“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生产”的五福牌酱菜全新上市,使扬州酱菜重新迈入“三四五”时代。 陈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