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为名贵中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发源于古东阿(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药用历史2500余年。阿胶以稳定的质量、独特的疗效著称于世。195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专业生产厂——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阿胶加工厂。1968年,经山东省药材公司批准,由平阴阿胶厂独家负责“福”牌阿胶出口生产。1979年,国家工商局批准“福”牌、“东阿镇”牌为平阴阿胶厂专用商标。1985年12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为平阴阿胶厂题词:“狮耳山前,浪溪河畔,千载珍品,扬名中外”。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平阴阿胶题词:“祖国医药瑰宝”。同年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为平阴阿胶题词:“正宗阿胶,千载珍品,造福人类,誉满九州”。1989年济南电视台以阿胶为素材拍摄电视连续剧《这样的和弦》,先后在省、市、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1996年3月,东阿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1992年、1997年、2001年,“福”牌、“东阿镇”牌商标先后3次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2003年,“福”牌阿胶、“东阿镇”牌阿胶双获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受原产地地域保护,享有独家专用权。
历史渊源
阿胶因始产古东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据历史记载,李时珍生于1518年,死于1593年。东阿镇作为东阿县城的时间为1375年至1946年。李时珍时代的东阿即是指以东阿镇为县城的东阿县,因此平阴县东阿镇为正宗阿胶产地。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谣,“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浪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魏家场里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制胶还得阴阳水。”在制胶过程中,采用金锅银铲,烧桑木劈柴,熬七七四十九天,方能成胶。据记载,东阿镇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开始出现阿胶作坊。至清代,南北多家中医慕名而来,诊病兼营阿胶。当时,规模较大的制胶作坊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陈氏东岳衡药店等10余家。清咸丰年间,皇帝的宠妃兰贵人叶赫那拉氏患有血症,即习惯性流产,经御医医治无效,服用了邓氏树德堂的阿胶,治好了血症,病愈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帝非常高兴,特封此妃为懿贵妃,即后来统治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同时赐给邓氏树德堂三件礼物:一是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皇马褂一身;二是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手折子一个(相当于进出宫廷的通行证);三是赐给邓氏树德堂阿胶一个“福”字。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曾委派钦差前往树德堂监制阿胶,此胶称为“九天贡胶”。御赐“福”字一直为东阿镇制胶人所用,并成为正宗阿胶的标识。民国初期,先后设立乾豫泰、怀仁堂、济盛斋和华丰东等老字号阿胶药店。1933年,天德堂资本3300元(银元),年产阿胶200公斤,产值2400元,销往山西、陕西等地;树德堂资本2100元,年产阿胶200公斤,产值2400元,产品大部分销往江南;怀德堂资本1300元,年产阿胶200公斤,产值2400元,主要销往江南,部分产品销往国外;乾豫泰、怀仁堂、济盛斋、华丰东等4家资本8500元,年产阿胶750公斤,产值9400元,产品主要销往无锡、常州、河北和东北等地。1935年,树德堂有制胶房10间,技工5人,年产阿胶750公斤左右。1949年,东阿镇阿胶总产5000公斤,主要产品有福字阿胶、禄字阿胶、寿字阿胶、禧字阿胶、九天贡胶、藏红花胶、龟板胶、柏枝胶、尚清胶、黄明胶。建国初,国家投资把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庄氏太子衡老药店等东阿镇阿胶老字号集为一体,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专业生产厂——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阿胶加工厂,接收了东阿城内阿胶作坊的制胶工艺,其中包括“邓氏树德堂”的“手折子”和用在阿胶上的“福”字标记。到20世纪70年代末,“福”字牌经国家工商局注册,成为独家专用商标。2003年,平阴县东阿镇被国家药品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划定为“阿胶原产地保护地域”。
生产工艺
一、天然水质
正宗阿胶的制作,制胶用水非常讲究,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1935年前世界书局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阿胶目载:“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之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今称浪溪河,编者注)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漂泡数日,取阿井水、狼溪河水用金锅银铲桑木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加参、蓍、归、芎、桔、甘草等药汁熬至成胶,其色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真胶不作皮臭,夏季亦不湿软。”由此看出浪溪河水是古时毛驴饮水和泡皮熬制阿胶的最佳水源。这里所指的浪溪河,即在福胶集团阿胶生产基地东阿镇境内,为九泉(洪范池、书院泉、扈泉、墨池泉、狼泉、白雁泉、拔箭泉、丁泉、长沟泉)汇聚而成,此九泉均系地下岩隙层层过滤而出,水质天然、清冽甘甜。据测定,浪溪河水硬度低,微量元素丰富,用之泡皮、熬胶,可减少原料污染,灰份易于控制,易于原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结合形成有机盐,从而增强阿胶的疗效,也便于阿胶的长期存放,胶块冬天不易碎裂,夏天不变软。《中国药学大辞典》载:“狼溪河其水源为漯水之源,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因此,浪溪河成为熬制阿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之一。
二、原料选购
按古法,每年春季,选择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浪溪河之水的纯黑无病健驴,至冬宰杀取皮,制作阿胶。古代因交通、信息、消费等原因,阿胶需求量不大,对驴皮的选用非常考究。现在只用狮耳山一带饲养毛驴的驴皮生产阿胶已不能满足需求,“福”牌阿胶的原料除坚持使用狮耳山一带的纯黑无病健驴皮外,还对新疆、甘肃、青海、陕西、河北高阳一带的驴皮进行定点采购和检疫,精心挑选张大板厚、光洁健康的上等纯黑驴皮用以生产阿胶,所产阿胶气味纯正。
三、生产工序
阿胶的生产继承总结了传统的阿胶制作技艺精华,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应用蒸球加压化皮、离心分离杂质、三效减压浓缩、恒温恒湿晾胶、微机自动化控制等几十项现代工艺,形成了福牌阿胶制胶绝技。阿胶生产一般要经过9道工序。(1)原料炮制。对驴皮进行挑拣、称重、泡皮、去毛、切皮、洗皮和掇皮。(2)提取胶汁。将洗净的驴皮准确称重,投入提取设备容器内,加水加热提取胶汁。(3)澄清过滤。将提出的胶汁,经澄清过滤后达到去掉杂质的目的。(4)浓缩出胶。将胶汁进行初浓后,转入夹层锅中进行续浓,至一定浓度后进行提沫除杂,加入豆油、冰糖、黄酒,熬至稠膏状,出胶,将稠膏状的胶倒入凝胶箱中,冷凝后形成胶坨。(5)凝胶切胶。将装有胶液的凝胶箱送至冷冻房内,并使胶箱中胶液面保持水平,在规定的温度下冷凝至适宜硬度。切胶为将冷凝所得胶坨取出,称重,先用切条机切成大胶条,再用刨胶机将大胶条四面刨平,然后,按规格切成小胶块。(6)胶块晾制。将切制的鲜胶放在晾胶房内,通过晾制、干燥达到一定的水分要求。(7)擦胶印字。使用粗布为擦胶布,将胶块六面擦至光亮,显出粗布纹理,保持传统阿胶的特色。将擦好的胶块按工序控制标准进行质量验收,合格者,用印字工具蘸取银珠液,在胶块上印上规定的字样。(8)胶块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物体上所有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全部杀死,常用于灭菌的物理因素有温度、辐射、干燥、声波等。(9)包装入库。包装包括包小块、装盒、封口贴签、包大皮、装箱、封箱、称重、待验、请验等,然后入库。
生产经营
一、概 况
1952年,县供销社投资2000元在东阿镇老城建立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阿胶加工厂,私营阿胶作坊相继歇业。阿胶加工厂聘阿胶作坊老制胶工担任技术工,主要生产传统阿胶和水丸、散剂等中成药,年产阿胶0.5万公斤。1956年10月,阿胶加工厂移交县药材公司,固定资产8000元。1957年,在东阿镇南1公里处的浪溪河畔新建厂房,改称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阿胶厂。1958年产阿胶7500公斤。1959年,阿胶厂改属县工业局,职工40人。1962年因原料不足,暂停生产。1964年逐渐恢复。1970年产阿胶18550公斤,产值24.49万元。1973年阿胶厂成为独立核算单位,改属商业局。1976年,阿胶厂移交泰安药材站,改称山东省平阴阿胶厂,年产阿胶2.5万公斤,产值44.18万元,品种7个。1977年出口阿胶8000公斤。1978年生产阿胶3.5万公斤,产值62.19万元,利润1.82万元。1979年10月东阿镇牌阿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1年,设立质检科,建立化验室、菌检室,被山东省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评为一类企业,批准生产“东阿镇”牌阿胶、参茸阿胶、“福”牌阿胶、海龙胶、新阿胶、鹿角胶、益母草阿胶膏和阿胶膏8个品种,年产阿胶2.21万公斤,出口2350公斤,产值69.65万元,利润1.94万元。1982年,平阴阿胶厂生产的“福”牌阿胶、“东阿镇”牌阿胶在全国阿胶评比中列第二名,是年出口阿胶1650公斤。1983年8月,“福”牌阿胶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评为优质产品,年出口阿胶1800公斤。1984年产量达7.5万公斤,产值150.63万元,利润16.54万元。1985年5月,改属济南医药公司,称山东平阴阿胶厂。是年出口阿胶1850公斤。1986年山东平阴阿胶厂生产的阿胶在全国中成药同品种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