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查看内容

毛泽东论盐

2015-8-20 20: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86| 评论: 0

(转载|作者:刘洪轩)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他对盐的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过问,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曾作过多次论述。这些论述和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策略思想一样,博大精深,闪烁着时代的光辉,今天读来,温故而知新,对今后工作富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从关心群众生活谈盐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到了农村,他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开到了井冈山根据地。随后,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中央根据地以及鄂、豫、皖、湘、鄂西、闽西等根据地相继建立,革命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军民除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外,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军民“不能有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的补给”。这种“三断”政策,对经济贫困特别是盐资源奇缺的赣、湘、鄂、皖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这样,到了1933年春夏,中央根据地和其他一些根据地出现了经济生活恶化的局面;工商业调零,日用消费品(主要是食盐、布匹、药品)昂贵,部分地区如汀州、于都、瑞金等县发生缺粮饥荒。”(《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册)毛泽东表述当时情景说:“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和群众和红军士兵的生活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以关心群众生活、反对敌人经济封锁和根据地存亡的高度,十分严肃地提出经济问题包括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解决的紧迫性。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 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领导群众解决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间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热情地拥护我们。”“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够夺取全中国。”这里,毛泽东从群众观点的高度,以革命战争和经济工作的辨证关系,提出关心群众生活,解决食盐等必需品的问题,真可谓卓识箴言,一语石破天惊!
    政府如何进行这项工作?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指出:“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粮食和钨砂的输出。”他指出:“从出入口贸易的数量看,我们第一个大宗出口的是粮食。每年大约三百万担谷子出口。这笔生意是什么人做的?全是商人在做。商人在中间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去年万安、泰和两县的农民以五角钱一担谷卖给商人,而商人运到赣州四块钱一担,赚了七倍。又看三百万群众每年要吃差不多九百万块钱的盐,要穿差不多六百万块钱的布。这一千五百万元的盐、布的进口,过去不消说都是商人在那里做的,我们没有去看过。商人在这中间的剥削真是大得很。比如商人到梅县买盐,一块钱七斤,运到我区,一块钱买十二两。这不是吓人的剥削吗?像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不管了,今后一定要管起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局在这方面要尽很大的努力。”作为当时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生活中,就是这样洞察一切,明确细致地指挥着经济工作。
    二、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中谈发展盐业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多后,中国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并保留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大面积的革命根据地,它是人民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的战略总后方。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讲话中,描述当时的情景;“五年以来,我们经过了几个阶段。最大的一次困难,是1940年及1941年,两次反共磨擦,都是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窝。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东北书店:《毛泽东选集》)
    出路何在呢?出路就在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根据这一方针,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边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合作事业、盐业和商业的具体方针。
    盐,在边区传统称之谓三大宝之一。边区盐的产区,一是定边、盐池二县的三边池盐,二是子洲县的井盐。当时两地共有盐工2000余人。根据史料记载:1943年盐的出口占边区出口总额的47.4%;1937年至1945年盐的税收折粮3862万斤,占边区工商税收入的29.5%,还有盐的代金收入(一种临时捐),盐的收入占整个边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引自《技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毛泽东指出:“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口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东北书店:《毛泽东选集》)他充分肯定了盐在边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和影响。
    对边区盐的形势,毛泽东分析:“抗战以来,诲盐杜绝,淮盐、晋盐减少,西南依靠川盐,西北及中原依靠宁夏、青海盐,我们边区的盐也就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运销逐年增加。1938年,我们出口的盐还只有7万驮(每驮150斤,每斤24两);1939年突增至19万驮;1940年23万驮;1941年又来一个突增,达到299068驮;l942年至9月止155790驮;估计最后三个月还可销7至8万驮,共约23万至24万驮。”
采取什么方针呢?毛泽东指出:“首先要确定积极发展的方针。边区目前的情况,对于作为一个极大的因素藉以解决财政困难(公营盐业及盐税)的盐与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藉以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和物价的盐,决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他总结从1938年到1942年盐的重要成就,主要是市场的需要和自己工作的努力。他指出:“有些同志看不见外边的需要是由抗战决定的,不超过一定限度的盐是有销路的,因而主张听其自然,党政无需加以干涉。另外有些同志则把盐的逐年增销仅仅归于外面的需要,而不知党政的领导干涉是增销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同时,他又指出1941年工作中的缺点是:“原拟运销60万驮的计划是太大了,边区在这一年还不可能解决这样大的运输力。产盐70万驮的成绩是好的,但盐质又太坏,督运是正确的,但不应普遍动员一切地区的一切人,动员的组织与方法也有许多不合实际的弊病。”但是,不管如何,“对于盐业积极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东北书店:《毛泽东选集》)
    关于积极发展盐业的思路,毛泽东指出; “必须扩大已经成立的盐业公司,作为联合公私盐业扩大公私产远销的主力军:提高盐产质量,以利广销;恢复督运工作,组织民间一切可能的运输力,扩大运盐,吸受外来的脚户多运多销;修筑道路,配置店栈草料,以利盐运;由盐业公司逐渐统制外销,避免公私交病(?)的无政府状态。”(东北书店:《毛泽东选集》)
    具体部署是:

    “一、扩大盐业公司,增加资本。在物资局指导下,吸收各机关部队和私人入股发展盐的运输,扩大盐的销路,调节盐的价格”
    “二、1943年应计划产盐40万驮,运盐30万驮至36万驮,并争取超过。关于产盐,仍实行官督民产政策,保障(证)盐的质量大部至全部为上盐,不许再产下盐……”当时,边区组织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为首的督运委员会,各分区、各县也相应成立了以专员、县长为首的督运分会。
    “三、组织边区内部运21万驮至26万驮的人力、畜力......”
    “四、物资局各地企业及各地人民各地人民合作社,要与人民运输合作社及运输队密切配合,尽可能使人民运盐牲口能驮来回货……”
    “五、发展盐业的中心环节是运,运的重要条件是交通。”毛泽东同志要求建设厅修通延定、定庆两条大车路,整理延*(鹿加耳刀旁)*路;要求物资局在沿途设骡马店、转运栈,缺水处开挖贮水窖;要求沿途植首宿,配备草料,做到“有路,有店、有草、有水”,这样,运费可以节省,运量可以增加。他还要求建设厅按道路条件制造大车、小车,增加车运......等等。
    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议上,还介绍了第一次带头运盐的*(鹿加耳刀旁)*县城关区副区长劳模鲁忠才的经验,发表了《鲁忠才长征记》,表扬了鲁的突出贡献。
    1943年盐的产运销计划的目标,毛泽东提出“如运30万到36万驮盐出口,按平均边币计算10元一斤盐,就有45000万元至54000万元收入。”这一主要目标,按当时市场价可买粮34600万斤到41530万斤。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统计说明,由于指导的正确,政府和群众的努力,计划大大超额了。产盐达到60万驮,运盐38万驮。中共中央西北局在一份报告中说:“高干会议后,根据这一方针,把过去分散无计划的食盐运销,统一于盐业机关,实行对外统销以来,使我们获得了食盐外销主动权,开始战胜敌顽对边区食盐外销的限额、操纵和破坏,使五个月来边区公盐外销量大为增加。同时换进大量必需品和法币,保证了公私两方必需品供给,相对稳定了金融和物价。”(《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毛泽东对盐业的指导,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总方针又有具体方针,既有面上指导又有典型引路,表现了他洞察形势驾驭经济规律超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他是一位“会干政治、会干军事、会干文化、也会干经济”的杰出战略家。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工作,对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确实起了示范作用,盐业也是一样。
    三、建国以来对盐业的重要决策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毛主席在极其繁忙的党和国家的活动中,仍直接关心过问新中国盐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决策。
    (一)关于盐税集中到中央和盐税减半征收的决策
    建国以前,盐税和盐的产、运、销,由各解放区分散管理和经营。中财委决定从l950年1月1日起提高盐税,统一税率,按斤盐斤粮标准征收。税率提高后,部分私商钻了空子,大量抛售存盐,获取暴利,沿海走私更加严重,盐税收入锐减。1950年3月,毛主席、党中央和政务院作出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政务院将盐税集中到中央财政部管理。
    毛主席指出:“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巩固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的稳定,在此方针下,调整税收,酌情减轻民负。”(《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财委主任陈云在七届三中全会上发言中阐述毛主席指示说:“过去在税收工作中,对税率的大小是否超过人民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轻重是否适度,没有过细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今年夏粮征收要减少,秋征也要减少一点。至于税率,我看三五年内,一般不提高,一部分还可以略为降低一点。这样的方针是对的,是应该采取的。因为中国经过十二年的战争,人民很苦,这是第一。第二,照老规矩,开国的时候,对老百姓总应该好一点。(笑声)我们现在是开特别的国,这一个国不同于大清帝国,也不同于北洋军阀、蒋介石那个国,对人民当然更应该好一些。第三,在全国进行经济调整,要解决很多问题,如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等。调整就需要时间,因此在几年内,一部分商品的税率可以减低一点。”(《陈云文选》1926—1956年)
  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决策,中财委决定从1950年6月1日起,盐税减半征收。实行后销量大增,走私迅速减少,盐税收入超额完成。1950年盐税收入2.69亿元、(新币)折粮33.8亿斤,超过计划42.6%;1951年盐税收入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2%;1952年盐税收入4.05亿元,又较上年增长19.47%。
    (二)关于纠正两广裁废小盐田的错误
    1950年lo月,政务院批准了二届全国盐务会议作出的《关于稳步进行部分盐场废场转业的决定》。两广盐务局在执行这一决定过程中,对盐民(工)转业条件考虑不周,从1951年到1953年3月,裁废了广东、广西24个县的小盐田,转业盐民(工)及家属9万人,以致大多数盐民(工)生活发生困难,甚至断粮断炊。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致电党中央、毛主席,反映了这一情况。1952年2月毛主席、党中央主持召开的财经会议纠正了这一错误。笔者列席旁听了这次会议,记得邓小平的发言和周总理的会议总结,均指出裁废小盐田是执行政策的错误。不久,由毛主席批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检查官僚主义和五多问题的通报》中指出:“政府的某些部门在过去对于若干问题的规定,确有急躁冒进的错误……裁废小盐田即是其中之一。”随后,轻工业部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派出工作组纠偏,允许没有条件转业的盐民(工)复晒,还处分了当时的责任者。
    (三)关于盐业实行产销合一的决策
    建国初期,盐业机构按产销分设。贸易部设中国盐业公司,经营和管理华北、华东、中南三大区的盐业远销;财政部设盐务总局(1952年后归轻工业部),统一管理全国盐的生产、税收和西北、西南大区的运销经营。由于盐业生产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营盐场大多在交通便利、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而占盐民(工)总数80%以上的个体盐场,大多在交通不便、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盐的公收和销售需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而运销企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常常对国营盐场多购多销,对个体盐场则少购少销。“吃肉不吃骨头”,产销矛盾极大。当时有贸易部对轻工业部、西单绒线胡同(中国盐业公司办公地)对东单麻线胡同(盐务总局办公地)、李秋野(中国盐业公司总经理)对张道吾(盐务总局局长)之间,争吵不休。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向中央来电请示,要求将两广盐务局和广东盐业公司合并。同年8月,华东财委负责同志和山东省委负责同志先后向中财委反映,要求该地区盐业实行产销统一领导。不久,中财委传来毛主席关于盐还是产销合一的好的指示。十二月,中财委作出了盐业实行产销统一领导的决定,从1954年1月1日起,中国盐业公司与盐务总局合并。
    (四)毛主席关心海盐欠产
    1954年春季多雨,几个主要海盐区严重欠产。1953年是一个欠产年,1954年连续欠产,形势紧急。1953年产盐356万吨,当年销盐450万吨,库存空虚。这一关系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消息,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指示轻工业部向他报告,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当时轻工业部主管副部长宋劭文,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考虑,由他口授内容,让笔者执笔整理,以党组名义写了专题报告,直送毛主席、党中央。内容大意是海盐欠产情况及问题,由于气候条件不好预测,计划了气候好、气候中等、气候坏三种可能的三种对策。这是宋劭文副部长学习毛主席在复杂形势下,多种应急准备,把计划建立在稳妥可靠基础上的策略思想,设计了应付欠产的工作方案。不久,毛主席批了这个报告。由于指示的正确,上下的努力,第二年(1955年),海盐获得了好的收成。
    (五)毛主席听取轻工业部的汇报
    1956年3月3日,毛主席听取了轻工业部的汇报。轻工业部参加汇报的是: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龚饮冰同志、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劭文同志和党组成员盐务总局局长张道吾同志。由宋劭文同志为主汇报。宋在全面汇报中,专门讲了一段盐的情况和问题。张道吾同志补充汇报了盐的情况。毛主席对中国盐业资源表示很大兴趣,问这问那。当宋劭文同志汇报到酒、卷烟、盐、糖为国家积累多,同类产品当年税收(不含专卖利润)为19.1亿元(新币),占全国工商税和盐税总额的20.5%,国家应尽可能多点、快点控制起来,有计划地制造高级消费品,扩大高级消费品的差价时,毛主席指示:“积累多的产品,国营多搞,我赞成,就是怕白如冰不赞成。(自如冰同志插话:‘我也赞成。’)高级消费品,提高价格也对。”毛主席说:“多搞些轻工业,就是多搞些重工业。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尽量搞。投资一元,回来四元,五元,为什么不搞。”同年4月25日,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他在报告中提出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方针,实际上是他独立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道路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今天读来,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六)毛主席支持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关于盐业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的建议
    根据肖同万(李烛尘的秘书)和笔者回忆,轻工业部长李烛尘,这位清朝举人、留日的化学博士、天津永利碱厂、久大盐业公司经营多年的实业家,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不止一次地向毛主席、周总理提出盐的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的建议,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热情的支持。1964年元宵节,他和黄炎培、陈叔通、胡厥文等十位高级民主人士,应邀到中南海毛主席家中作客,他又一次提出了他的具体建议,记得有推行枝条架制卤和把卤池结晶池盖起来的设想。毛主席支持试验。轻工业部指定副部长张道吾同志专门协助李部长抓这项工作。搞了枝条架制卤,海盐结晶池苫盖,当时没解决材料和技术问题。后来,长芦、辽宁、淮北盐场用塑料薄膜苫盖成功,使海盐生产技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七)关于试办托拉斯
    根据薄一波回忆,196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天津一次会议上提出组织工业托拉斯问题。不久,他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说,毛主席几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我们的工业建设,可以走托拉斯的道路。托拉斯是工业发达国家找到的比较进步的组织形式,机器设备利用得比较合理,搞得比较快。组织托拉斯,是生产关系的改革,也是上层建筑的改革。
    1963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交通部门组织专业公司。1964年6月国家经委党组提出《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报告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1964年初,轻工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试办中国盐业公司的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准,作为第一批十二个试办公司之一。经过一年多的试办,盐业公司对盐的产销实行统一管理,1964年气候不好,海盐欠产了一半,但经过盐业公司的运筹调配,仍然保持了市场的供应,出口盐还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当年节约铁路运力一亿吨公里,节约麻袋300万条,实现的利润比原计划增加了一倍,效益非常突出。
    薄一波回忆这一段历史后说:“当年中央决定试办托拉斯,期望以此为契机,逐步改变中央权力过分集中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有远见卓识之举。少奇同志,周总理和小平同志为指导这一改革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化大革命’否定了它,使经济又回到了老路上去,实在是一大憾事。”事实证明,一波同志的分析论断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公道的。
    (八)毛主席指示注意盐的生产布局问题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盐又是大吨位的运输物资,毛主席注意到盐的合理布局问题。1964年4月,他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体系布局问题指示说:“搞盐只靠海水,恐怕还要靠井矿盐。”
1970年3月30日,江西九0九地质队在江西省会昌县周田塘找到了盐矿。同年4月,毛主席巡视南方路过江西,程世清向他汇报江西发现盐矿的情况,毛主席说;“会昌我到过几次,那时正在打仗,没有盐吃,吃了很多亏。”当汇报的同志说:“过去江西没有搞过盐,有些困难。”毛主席说:“请各部帮助一下嘛!”
    同年9月2日,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在审阅江西省生产食盐样品的说明时,非常高兴地批示:“江西找到了大盐矿,储量19亿吨,可能不止此数,印发全会各同志。”毛主席还对他秘书讲:“这是件大好事,应该宣传。”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从1928年到1964年,毛泽东对盐业作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和决策,对中国盐业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大潮的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今天,毛主席对盐的论述和决策,有哪一些特别值得我们重温的呢?
  (1)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强烈的群众观点和对群众满腔热情的鲜明风格,是从关心群众生活的高度,注意和重视盐的工作和盐的发展的。众所周知,盐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而又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古人也说:“盐,国之大宝也。”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关心注意盐的供应和生产,关心注意盐的质量。“只产上盐,不产下盐。”归根到底,是关心中央苏区300万人民,陕甘宁边区150万人民和全国I0亿人民的痛痒、情绪和切身利益的问题。他为盐的操劳和计议,正是反映他尊重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领袖气质和风度。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今天,盐的生产供应的任务仍然很重,特别是今天我国碘缺乏病区的人口在四亿人以上,对人民体质特别是对儿童的发育影响极大。学习毛泽东同志对盐的论述,就是增强自己的群众观点,做好十亿人口的食盐和近千万吨工业用盐特别是加碘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2)毛泽东尊重实践,用宏观战略眼光,胸怀全局,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盐税、盐价和人民负担承受能力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盐作为商品,既有生活必需品,防治疾病和基本工业原料的社会功能,在货币流通困难时,又有商品的流通功能,还有为政府敛财的功能。历代统治者只重视它的敛财功能,忽视了它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基本功能。为了敛财,不顾人民的死活。中国从齐桓公、管仲的“大兴山林追盐之利”到汉武帝、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盐铁论》之争,到唐代宗、刘晏实行就场专卖,到宋代沈括上书宋神宗《盐蠹说》的论奏,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对盐政变革的支持,到袁世凯卖国后,帝国主义派到中国的盐务稽核所,无一不是在攫取盐的高税和垄断收入上打主意,并辅以严刑峻法。对劳动人民来说,真是血泪斑斑。各国也莫能例外。毛泽东同志对于盐也是重视它的敛财功能的。但是财政的基础是经济,保障财政收入的前提条件是发展经济,同时税率的掌握,“大小是否超过人民负担的能力,也就是轻重是否适度……”这种见解,独树一帜,向古人和洋人挑战,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领袖,处处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多年实践的结果,显示了政策的威力。在今天财政税收改革和物价改革中,对于盐税盐价的改革,这是不能不遵守的原则。
    (3)毛泽东知识渊博,思想敏锐,视野广阔,他热情支持盐的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革命,是远见卓识之举。当今,世界上先进工业发达国家的盐业、盐化工,特别是海洋生物,盐田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海洋资源是人类尚未开发的最大资源),国内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也层出不穷,令人鼓舞。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当年毛主席支持李烛尘部长建议的精神,满腔热情地、不折不挠地把这两件大事抓紧、抓到底,抓出成果来。
    (4)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借鉴苏联教训,而又汲取工业发达国家经验,试办托拉斯,改革工业经济体制,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敢探索。现在,虽然不必全盘照搬盐业托拉斯的经验,但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一定要用这种精神,迎着困难上,加快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漫说盐文化下一篇:晋商兴于盐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