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鸣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不仅是文化大省,也是美食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充分认识到了申报“非遗美食”保护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这对于丰富湖南省的文化资源,增强湖南的文化魅力,促进文化强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有着积极意义。 目前,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食品、酒类等相关的非遗项目有很多,如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有一个安化黑茶,列入省级的有16个,其中3个是美食民俗。事实上,湖南省还有很多美食的手工制作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很多传统食品美食的制作技艺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现在,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非遗美食”的认定和保护,不仅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在不断倡导绿色健康消费,促进原生态产品的市场销售、推动农业的产业化,最大程度对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大家关注的话题开始从美食本身转向美食背后的文化、技艺等,这样的转变也验证了“非遗美食”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早在2012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就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使过去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批量生产、能否大规模走向市场有了明确的定论。 这些与饮食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具有以下一些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重视“非遗美食”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方法生产的产品是绿色产品,也就是放心产品。湖南是农业大省、食品大省、美食大省,但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称号的此类数量极少,其原因是我们的认识还不清晰,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有人把“非遗美食”的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混为一谈,而恰恰相反,食品安全问题是因为我们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很多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才导致市场稀缺,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就是很好的证明。群众是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原生态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美食出现在市场上。如果这一工作做好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手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抵制市场上的假冒伪劣食品,抵制乱用添加剂、防腐剂的食品,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其次,重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有利于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 的格局。市场上的食品美食大都来源于农产品食材,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生产出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商品的市场化决定了农业的产业化。获得饮食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满足人民群众的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促进市场销售,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 同时,重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还有利于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的、有型的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文化遗产,文物古迹能成为旅游观光项目,饮食也可以成为好的旅游业项目,而且,旅游和购物消费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安化黑茶,在安化黑茶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黑茶企业由原来的几家增至100多家,价格也随需求量增长,还开发了茶马古道旅游经典,安化县成了全国闻名的黑茶之乡,仅黑茶一项的销售就达百亿元之多,县财政收入达数亿元,还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还应加大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工作的力度,让更多更好的湖湘美食文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作者系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