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簋街都会人头攒动,世界杯效应使得这个时候的簋街分外拥挤。来一份小龙虾、喝着啤酒、看着世界杯让食客们大大放松了身心。 提到簋街,人们第一印象是饮食。不论本地外地、中国外国,簋街都是游客心理上的“美食地标”。在这条一公里多的大街上,150多家商业店铺中从事着餐饮服务业的高达90%,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家。因此簋街也被称为是北京的餐饮一条街。这条街在今天也是京城美食集中展示的一个绝好场所。 家住附近的王先生是簋街的常客,尤其现在又是一年一度的龙虾美食节,晚上喝着酒吃小龙虾看足球成为了他每晚的必修课。 王先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旧时这里被称为“鬼市”,来这里做生意的基本都赔了,只有开饭馆生意能成功。更特别的是,这里白天基本没人来吃饭,但晚上却门庭若市。许多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纷纷来这里开设餐厅,最后当地政府也是从开始的排斥强管到了后来的扶持,区商委还把这里命名为“东内餐饮一条街”。但“鬼”字终究不雅,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选定了“簋”字,簋街由此而来。 但其实,簋街之所以这么出名,绝不仅仅是因为饭店,它还有许多特色的小文化商品,还有很多音乐爱好者,有乐队现场演奏,人们因为对美食以及音乐的热爱聚集在这里。在北京很多激动人心的日子里,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里度过,大家在这里通宵宣泄,大家在一起唱歌、喝酒、叫喊、拥抱、哭泣,整条街都沉浸在当时的氛围之中。 有人说,如果你没在簋街吃过饭,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名“吃货”。但现在,这里的发展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发展。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回去后都感慨,为什么食物都是千篇一律? 建筑工程师Jerry在北京生活多年,对比过许多地方之后,他对簋街的评价是这样的:“簋街是一群商人扎堆出来的市场,只有大款和老外喜欢,我只有在被迫的情况下才会去那儿吃饭。” 对于这种评论,王先生也表示认可。近几年簋街兴起了一条以麻辣小龙虾为特色的饮食链。再加上地区政策,拆除了许多小的门面,以前有特色餐饮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这条街上的商家基本是什么火暴卖什么,像烤鱼与馋嘴蛙就正在和小龙虾抢食客,但也就仅有这两种。 另外,为了迎合食客观看世界杯,许多商铺都搬出电视,让食客们可以在外面边品尝美食边畅饮啤酒边看球,这也直接造成了对周边居民的噪音污染与环境污染。 不喜欢足球的李阿姨就深受其害。她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由于簋街24小时营业,以前虽然也比较喧闹但还可以忍受,这几天感觉,忍耐已经达到了极致。凌晨两三点还有许多人在饭店外看电视大声说话,实在是无法容忍。 而对餐后垃圾的治理则成为了区城管执法局头疼的问题,城管执法人员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前一段时间针对占道经营的问题,已跟商家有过多次协商,但只维持几天,效果不明显,只能采取集中整治的措施。喧嚣带来了种种乱象,道路两边的自行车道被商家占用,随意倾倒的餐厨垃圾到处都是,等待就餐的食客几乎坐到马路中央,来往的车辆拥堵着相持不下。食客走后,满地的瓜子皮和果皮果核,成了簋街的一块块“伤疤”。 簋街的发展,以美食为主打,但也离不开众多特色文化与服务的支撑。虽然现在还是有乐队来唱歌,但真正去听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大家都在忙着推杯换盏,忙着品尝龙虾,餐厅老板忙着拉客,但是在100多家餐厅里,已经很难再找到像以前那样有自已特色的饭店了。 簋街想要发展得更好,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商家与食客们的共同维护。王先生表示,他不希望簋街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不希望簋街变成小龙虾一条街或者馋嘴蛙一条街,更不希望成为垃圾聚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