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查看内容

和《鲁食文化周刊》告别——谢谢读者朋友们

2013-7-4 17: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6| 评论: 0|原作者: 宋运郊

     因为抗日战争,从小全家就处于奔波状态,几年里不断地迁徙,看多了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转换的人际关系。战后的荒凉,人民生活的凋敝,各种不同等级人士的种种表现,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有的见多了,能够有些朦胧的认识,有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例如3,4岁时从吉安附近路过,看见有褪色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我就奇怪得很,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1945年冬天看见清江县议会会场门口有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相对,我就无法理解。也就是说我在朦胧岁月中见多了无法理解不能追问的事物,由此产生了一种好奇摸索求解的习惯。延续至今就有一种万事不能含糊,必尽力求出答案才能安心的想法。

 

                           走进食文化当义工

    因为这个习惯吃过亏,也得了许多好处。就是这个“不良习惯”帮助我走进了食文化领域。

    2005年前后,退休已经6年,二轻情报所一位朋友来电话,说是推荐我参与山东食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我历来有个习惯,可以接受邀请但不接受命令。深怕贸然拒绝会伤害年轻人,就这样我就进入了食文化队伍。当时事情不多,只是偶然参加会议,去下面企业看看,有时也做些捧场的闲事。只是从2011年起才开始为《鲁食文化》写文章。我的任务是每周一篇,从开始到现在基本没停过。本文将是两年协议期中的最后一篇。

    等到进来了才知道自己对食文化一无所知。这也不可怕,马上学习呗。社会人文科学无非就是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从中发现探讨那些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规律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曾研究过轿车进家庭问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轿车进家庭将遥遥无期,我的看法是不会太远,只要多数城市人口有了自己的居室,事情就好办了。经济和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只有汽车文化还有待普及,而这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依此类推食文化推广可能会比汽车文化要快得多。汽车推广有三个大条件:汽车技术生产能力、经济实力尤其是居民购买力、汽车文化,认识辨别汽车的文化和使用汽车驾驭汽车的文化,包括保障自己和别人安全,尤其是社会安全的文化。这后一个内容至今还十分缺乏,以致交通安全事故连续多年频繁密集发生。如果把汽车文化提高到普及汽车的必须条件来认识,也许交通事故和社会安全会有大幅度改善。这和食文化非常类同。

                         我的食文化理念

     经过观察和思考,我以为食文化普及比我想象的更重要更急迫。食文化就是吃的文化,吃是人人都会的,有文化的吃可不是人人都会。不经过思考和斟酌的吃,则否定了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人缺乏食文化之前,吃对于人是一种诱惑,生存的诱惑,味觉的诱惑。饥不择食就是诱惑下最高度的吸引效果。商品高度缺乏条件下,关于吃只有两个标准:油水和口舌感觉。“把子大肉好米干饭”在山东长盛不衰,就是因为符合了这两个基本标准。这个阶段的人物典型形象有四个特征:皮肤黑、肚子大、手机不离身,高速交通工具(汽车、摩托)。最近几年情况大为好转,人们主动或者被动被迫地接受了健康饮食低脂饮食的教育。“油水”被“健康”取代了,有些人群甚至视油脂肉类食品甚至所有美味佳肴为仇敌,例如热衷于减肥的美女。但这不是真正的食文化效果。

真正的食文化效果应该是让多数人都能理性认识人类的饮食生活,正确处理食品生产和加工,正确认识人类饮食生活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关系,对于社会生活风气和人际沟通的影响。

 

                       理性的饮食生活是食文化工作的目标

    要做到理性饮食,有几个主要标准。

    第一,我们的饮食不仅影响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成长。这是理性饮食的认识标准;

    第二,逐步了解人体健康的营养需求和自己的营养需求;

    第三,了解各种食料(食品资源)的营养价值,了解他们各自的内涵缺欠,学会各种食品的互补关系;

    第四,学会鉴别真伪,原料真伪和商品真伪。最难的是从商品包装辨别真伪,例如从商品标签辨别商品的质量档次和价值。、;

    第五,明白食物加工的适宜和忌讳。例如济南流行的露天烧烤,就是城市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也是有害消费者健康的严重污染源和癌症来源,但追随着不少;

    第六,逐步认识食品市场状况,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现状选择好食品,排除坏食品,举报假冒伪劣。

版面所限不能细说了,留待今后吧,如果还有机会的话!

 

                  告别《鲁食文化专刊》,告别新晨报的读者们

     两年时间里我没有懈怠过,每个星期一篇,每篇2000字。除了节假日,一次也没停笔,而且都是义务服务。我得感谢许多人和机构,由于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坚持两年之久。

首先我要感谢山东食文化研究会的赵会长和孙副会长,是他们给了我这个义工机会。和我合作最密切的是马善龙先生,每期稿子都经过他一词一句的审阅。我老了,脑子钝化眼光呆滞了,难免有些笔误,他是我的把关人。我的外孙女是催稿人,每逢星期四她都会问我:你的作业写了吗?不要忘记呀!一定要坚持。我为此欣慰,因为我的义务工作带动了她的学习。

这两年从报社从读者都传来过一些反响,其实这是我最关心的事情。文字和言论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播观点宣传主张,任何言论都应该有反响,反响也应该是正反两个方面。有人告诉我,在餐饮业的饭桌上有人议论过我这个“老先生”的文章。可惜不知道详情。

    合同到期,新晨报不会再有《鲁食文化周刊》,可我还希望和读者们存续这些有益的联系。如果需要我提供帮助,无论是个人或者企业,无论是有关生活或者有关经营,都可以和我们联系。联络办法每期刊头上都有,如果需要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食文化研究会找到我。

      谢谢!谢谢朋友们,谢谢读者兄弟姐妹!愿我们有机会再次相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