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遠庖廚”:飲食文化的“基本國情” 1.最早提出“飲食文化”概念,最先開始“飲食文化”研究與教學。 2.“飲食文化”與“烹飪文化”的獨撐與孤立。 3.“熱學”→“顯學”→“食學”。 二、遁於史,安於史:我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 1.《論語·顏淵第十二》:“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行路不回顧,少年赴婚宴,老來不說話。 2.“飛進房間裡的蒼蠅都是男的”,“把床當棺材睡”的“出土文物”。 3.一天兩餐飯,18個小時工作量,一周不下樓,4個白熾燈泡,100支用空了的圓珠筆芯。 4.被研究的研究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月三十斤挂麵、每天二餐的“囚齋”15年。 5.從北京到哈爾濱:40個小時滴水未沾、粒米未進。 6.北京垃圾站的大白菜葉。 7.不聚會,不受邀,不看電影,不說話的“呆子”和“傻子”。 8.與死人對話:敬而不畏,感悟生命的沉重與責任。 9.愛好與責任:“別人是為了當教授,趙榮光是爲了興趣”,“三不課堂”。 三、“趙榮光說……”:我治飲食史的收穫 1.一個基點、“兩部飲食史”、三元結構、四大基礎理論、五大文化層、七個歷史階段、十美原則、十二飲食文化區、五十個觀點、一百二十個學科術語。 2.“滿漢全席”考證,《衍聖公府檔案》食事研究,清宮膳檔研究,人類自噬研究,青樓文化,女性釀酒,麵粉發酵史,粉食史,筷子歷史,素食史,灶王爺是女性,喇家索面,粽子歷史,餃子起源…… 四、讀書·走路·觀察·思考·吟詩·寫字·喝粥·順受·睡覺·等死 1.行讀·佇讀·臥讀·默讀。 2.逆來順受:床頭上的臭襪子,書被偷之後,四十年沒有批評一個學生…… 3.1984年堅持離開省政府到高校教書。 4.“教授”的糾結:申報還是不申報? “書生”名片。 5.《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屛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顔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6.無喜無憂,不怨不艾,惟有前瞻奮蹄。 7.木乃伊:世界唯多餘我,一顧而不再視。 8.“全省十大”與“商大第一”:落葉一枚隨風飄去,沙埃一粒回歸土塵,沉默到終結。 9.沉舟側畔:此生願為後畏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