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查看内容

凝结千年智慧的井盐生产工艺

2013-5-9 17: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34| 评论: 0|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

 

    天生为卤,人生为盐。《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周裂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首,因能知天文地理……又使其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尧焉”。从李冰带领民众在今天四川双流地区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以来,我国井盐生产已经历时两千余年。

 

    历代井盐从业人员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一整套中国古代深井钻凿技术、采卤输卤技术和制盐技术。这套古代科技包含多学科多门类工艺——宋代的顿钻凿井法,雨盘水溶硫化氢技术;明代的盐井修治井技术,打捞井下落物技术,背斜构造定井找矿技术;清代的卤水浓缩技术,食盐提纯技术,自然连通器输卤技术,低压天然气盆开采技术以及深层薄盐层多井连通开采技术。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盐井开凿工具、井下落物打捞工具等文物,从中可以窥见古代盐工的精妙构思。

 

    1 顿钻凿井工艺——划时代的飞跃

 

    汉唐时期,尚处于“人工挖掘井时期”,人们利用锄头、锤子等器具直接挖掘,开凿的是大口浅井。北宋庆历年间,四川南部地区人民发明了卓筒井,其工艺中的顿钻凿井法、套管护井法、单向阀提捞法都是原创性科技成果。卓筒井被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中国井盐科技史》和《中国钻探技术史》则称之为“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清代道光年间,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盐井燊海井的凿成,标志着我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臻于成熟。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李貌介绍说,顿钻凿井法,也叫做冲击式钻井法,是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使钻头破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的方法。顿钻凿井所使用的钻头底部呈“一”字形,在钻进过程中,钻头既要做自上而下的垂直冲击运动击碎地下岩石,也要做沿井筒周围旋转运动将井身凿圆。

 

    凿井需要天车、碓架、大车等设备,信号的传递靠铃声或者盐工号子的喊声,即“一梭二稳三不干”。开凿时,人力在碓架上踩踏碓板,钻头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并破碎井底岩层,待岩石呈粉末状时,向井内灌水,使粉末变成泥浆,再用天车把装有牛皮单向阀的扇泥筒送入井底,靠重力的冲击作用,将泥浆包入扇泥筒,筒内的泥浆会紧紧地压住单向阀而不致泄漏。扇泥筒提上来以后,用钩子钩开单向阀,倾倒出泥浆。如此循环往复,便可凿成一眼深井。打一口1000米的盐井,最快也需要三五年,慢的话则需耗费十几年时间。

 

    开凿深井时,利用古代的技术无法观测到井下情况,经常出现井筒打歪斜的情况,如何“纠正井斜”呢?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盐工的聪明睿智。首先用竹筒来进行测量,竹筒是直的,从上往下放,如果能垂直放下,说明这一段井是笔直的;如果竹筒没有放到井底就放不下去了,说明下半截出现了歪斜。歪斜的部分先用石头填实,再裹上石灰,使其与周围的岩石融为一体,然后重新凿井。为避免再次出现歪斜,这时候需要更换一个钻头。新换的钻头上面装置有袖笼子或梭边(均为扶正器),沿着井壁放下继续钻凿,钻凿一段时间以后再用竹筒进行测量,以此来纠正歪斜部分。但是这种钻头的阻力较大,凿井速度慢,为节约成本,只有在出现歪斜的情况下才使用。

 

    正是顿钻凿井成果的研发应用,使我国的井盐生产由大口浅井时代进入小口深井时代。

 

    2 深井打捞工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卓筒井,井深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在开凿盐井和生产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导致生产工具落入井内,俗称“落难”。而将落物打捞起来的过程,俗称“取难”。打捞工具多使用竹、木、麻、铁等材料制作而成,打捞工艺发端于宋代,成熟于清代。

 

    颜蕴三是修治井技术的代表人物,是自贡盐业发展史上的著名工匠,他一生改进和创制了不少锉井、固井、修治井的工具。用以打捞井下落物的工具“偏肩”,即是经由颜蕴三改进,使之变得更加科学实用。相传当年有位盐商为了打赌,把一个贵重物品扔进一口深达800米的井里,让颜蕴三打捞。结果颜蕴三很轻松地就将其打捞上来,那位盐商为此支付了50两白银。颜蕴三为打捞工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逝世后,盐工因推崇他的精湛技艺,常在井口供奉“颜公蕴三之香位”的木牌,以求神灵庇佑。

 

    李貌介绍说,常见的落难事故包括凿井中落锉、生产中落筒、岩石坍塌造成器具受卡等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取出,不仅耽误凿井进程、生产进度,甚至造成盐井废弃等严重后果。而此时偏肩、铁五爪等工具就能够派上大用场,解决大问题。

 

    偏肩,本体为一个长扁铁条,铁条末端制有上宽下窄、上厚下薄的扁钢磴,磴尖微翘,磴面呈长方形,边口锋利,用来卡物。表层有一个前宽后窄竹制外壳,竹壳比井口略小,贴着井壁缓缓下去,坠落的物体顺着斜面进入竹壳,卡住后,即可将落物打捞上来。偏肩主要用来打捞没有把柄的杆形铁工具,是当时打捞工具之王。

 

    铁五爪,也叫一把抓、五股须。铁五爪下端装有富有弹性的五根铁片,铁片顶端有倒钩。当天车将铁五爪放入井内时,利用重力的冲击力量以及铁片的弹性,包裹住坠落物体,物体卡在倒钩中间就能捡起。铁五爪擅长打捞带把柄的工具如汲卤筒,以及大块岩石等坠落物体。

 

    此外,打捞工具还有夹签、中钩、提须等,各种工具各有所长,为保障盐井的顺利运转,都发挥了重要功用。

 

    3 井盐制作技术——双重提纯,精益求精

 

    自贡的小口深井通常是同时生产卤水和天然气,并使用同一口盐井中出产的天然气来煮卤水,既方便快捷,又节约成本。在燊海井制盐作坊中,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员、《盐业史研究》编辑周劲向记者讲述了制作井盐的工艺流程。

 

    通过汲卤筒从井下提取的卤水,经输卤管道或者由工人挑运到灶房,灶房内设有煮盐的圆锅,圆锅通常成对出现,每一口大圆锅旁边都有一口小圆锅,大圆锅用来加速卤水蒸发,小圆锅用来预留饱和食盐水。

 

    盐工将卤水倒入大锅中,开始加热,煮到出现盐花和悬浮物的时候,向锅内倒入磨好的黄豆浆,吸除硫酸钙等杂质。豆浆不仅可以起到提纯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盐的口感,使成品盐味道更加纯美。这时锅中会泛起一些泡沫,泡沫中含有从卤水中析出的杂质。将泡沫用竹制漏勺舀出后,继续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以后,要“下盐种”,也就是将小锅内已经有结晶颗粒的饱和食盐水加入到大锅中,以促进快速结晶。待到大锅内的水基本被蒸发完以后,就可以将结晶盐盛到旁边的竹篾片或者竹筐中。

 

    此时的结晶盐呈微黄色,依然含有杂质,需要通过“淋卤”进一步提纯。淋卤用水为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盐水,是在豆浆提纯后适当阶段从锅内提出的备用高浓度盐水。将盐水从盐堆的上部浇下,杂质通过竹篾片或者竹筐滤出,结晶盐逐渐由微黄色到白色,即可得到洁白晶莹的井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