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网

搜索
热门搜索: 食品 美食 食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华饮食文化网 首页 食文化 查看内容

清末自贡“胡慎怡堂”的“以官保产”

2013-5-9 17: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8| 评论: 0|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中国古代,商人集团为了维护经济利益、避免政治压迫,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宗族或乡党中挑选才干卓越者,支持他进入官场;二是商人子弟直接获得官职;三是商人自己捐纳买官;四是借助有交情的官员的力量。这四类做法均与官场有关。

 

    清末自贡四大盐商之一“胡慎怡堂”家族采取的方式,亦在此范畴。“胡慎怡堂”家族第三代经营者胡汝修改变了父辈重商轻学的家风,开家塾并聘请名师教导子孙。被胡氏聘请的文士大部分是科举及第的绅士出身。其中,赵熙与胡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胡氏的结亲,消除了“胡慎怡堂”在官场或军阀处受到的有形无形的压力。1892年,25岁的赵熙进士及第,后历任翰林院编修、都察院御史、江西道监察御史等职。赵熙曾建议亲家胡氏捐纳买官,并为之居中斡旋。而胡家买官的目的就是“以官保产”。在清末自贡,像这样的盐商捐纳买官是普遍现象。当时,胡汝修买的官是郎中,二品衔。宣统元年(1909)春,胡汝修长子铁华、次子庸章、侄子孝先三人与赵熙一同来到北京,也捐纳买了官。这兄弟三人在北京三年期间,通过赵熙的介绍,与官员们频繁相交,经常举办诗酒文会等,消耗了大量白银。耗巨资与朝廷高官相交的方式看似浪费,然而,这种关系后来也为“胡慎怡堂”的盐业经营带来了很大帮助。 

 

    清亡后,社会持续动乱,“胡慎怡堂”保护家产的方式也有所变化。“胡慎怡堂”第四代经营者之一胡铁华曾任四川盐运使行署委员及督运局局长,也是当地盐商团体的负责人,与川南盐务稽核所经理张英华、曾仰丰、林蔚文等相交甚厚。民国初年,四川军阀经常征发盐税,胡铁华利用私情,使其适可而止。他历任自贡商团总会办、自贡民团督练所所长、自贡市政公所所长、富荣场东西两场商联合办事处主任、贡井盐场评议公所议长等职,作为商人团体的代表,素有“井里的孟尝君”之称。

 

    从胡铁华叔祖母的古稀祝寿会上来看,可以大致把握当时“胡慎怡堂”的交往范围。当时,“胡慎怡堂”邀请了著名川剧团表演戏剧,并由赵熙的弟子、巴县的举人向楚(仙樵)作晚会的祝贺诗。来自北京的御史和十六位翰林高官各自赋诗一首,做十六幅屏风,以礼物赠送。此外,附近州县的官绅也成为接踵而来的道贺客。“胡慎怡堂”不仅注意与四川官绅打好关系,同时经由任过京官的亲家赵熙斡旋,在北京官界亦有相当多的友好势力。

 

    北京官界的友好势力对“胡慎怡堂”的盐业经营究竟有多重要,可以通过光绪末年的事件看出。当时,清政府出台了两项措施:一是禁止自贡盐场新井开发;二是无论川盐、淮盐,只要一次性缴税,就可以在湖南、湖北任意售盐。这两个规定都有利于两淮盐商,却不利于四川盐商,尤其是不利于自贡盐商。因此,胡汝修与包括亲家赵熙在内的交游京官一起,联名上奏此规定的不合理性。最终,朝廷取消了这两项措施。 

 

    由此可见,与官员打好关系在“胡慎怡堂”的盐业经营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当时大部分盐业商人的立场上来说,与官界的交游十分重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可以成为将来获利的投资;从消极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使附带损失最小化的一种保障。

   

    (作者系韩国仁荷大学史学科教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编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未标注原创的均转载自网络,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和知识,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3-2016 www.cdcr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小黑屋|中华饮食文化网 . QQ:1684359091